

各地要闻
云南:加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 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李配亮撰文:云南省教育厅、省委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加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以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省管校用”扩面帮扶等方式,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机制,力争通过3年努力,确保每一所新建中小学校(含幼儿园)、薄弱学校、乡村学校至少能获得一种帮扶资源。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政策中关于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的要求。形成与集群发展相适应的干部培养、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薪酬待遇、评先评优、师资培训、选拔任用的制度体系。推进省、州(市)、县(市、区)学科名师、一级校长、名班主任、思政课名师、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的“三级五类”教育人才工作室建设。
持续推进省、州(市)、县(市、区)三级教研员定点帮扶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省教育厅每年组织评定一批示范性义务教育学区、基础教育集团、城乡共同体和“省管校用”优秀帮扶学校,并根据工作绩效予以鼓励。
山东:以数字化教研赋能教师成长 形成“订单式问题征集”“网络集体备课”等模式
魏海政,赵亮撰文:“单老师这节课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和计算思维过程,从而建构起简单的‘过程与控制系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认为这节课符合新课标对倡导真实性学习课程理念的要求,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山中学、齐鲁学校等学校的几名信息科技教师,正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和听评课。与以往普通教研活动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而是跨校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开展数字化教研。
在“网络集体备课”过程中,参与教师既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进行开放研讨,也可以通过共享文档对教学设计、课件进行同步修改,主备教师可以下载共享文档,并根据修改记录,有针对性地整理形成教学资源。借助数字化教研平台,教师突破了时空限制,授课教师、听课教师、教研员及教育专家等均可在不同地点、同一时间参与教研互动。所有参与者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随时参与线上改课,并实现了资源的“云端”共享。
近年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数字化赋能教学研究,创新引领教研改革,以信息科技为试点学科,探索开展基于实证数据的数字化教研,使用国产自主可控平台,逐步形成“订单式问题征集”“网络集体备课”“互联网协同共案”“邀请式听评课”等数字化协同教研模式。
济南市历下区信息科技教研员田东介绍,数字教研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基于实证的教研。“数字化教研平台的建设,使教研活动更加便捷、高效,不仅方便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订单式问题征集’‘网络集体备课’等应用场景中,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2023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2022—2023年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山东省教科院报送的《基于实证数据的教研转型创新——数字化协同教研的实践探索》入选公布的8个省级案例。该案例还入选了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参展成果。济南市历下区作为数字化协同教研试点区,3名教师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科技)应用及教学案例征集活动中获奖,其中2名教师被邀请到现场进行课例分享。
“这样的数字化教研平台为我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我扩展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更新了教学内容。”威海市翠竹小学教师苗小芸说。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山东省教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山东省教科院将持续深入探索借助模拟计算、数据挖掘等手段,积极构建数据驱动的教研新范式,以数字化协同教研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
(以上信息选自《中国教育报》,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