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微评

中小学科技节切忌盲目跟风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陈伟浓撰文指出:科技节是一项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许多中小学都组织了形式各样的科技节活动,我们需要警惕从众式、跟风式的科技节,精心谋划,才能让学生心中科学的种子茁壮成长。

明确科技节的意义,避免为了开展而开展。科技节不是一项跟风式的活动,组织校园科技节首先要立足科学素养。一方面,通过开展校园科技节营造科技氛围、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我校在搭建创新实验室、科创中心、创客社团等平台的同时,开展了学校氛围营造、课程资源整合、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兴趣调查等系列支持行动,旨在以科技节为契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扎实开展科技节活动,避免形式上精彩却缺乏实质性内容。一方面,可将科技节融入多个学科,丰富科技节的内容,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满足感。为此,我校组织了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为主,语文、英语、政治等学科为辅的全学科科技节活动。例如,去年学校科技节首次开展了对杭州市内羊肉串真假情况的研究,鼓励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分析羊肉的基因数据,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实现了深度学习。另一方面,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节活动,最大范围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在调查学生兴趣和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开设了创客社团、研究性学习、学科节、创新类竞赛选拔四大类活动。例如,在科技节的研究性学习中组织学生开展校园饮食健康测评活动,在讨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学校食堂和小卖部进行抽样检测,由此制定了针对学校师生的饮食健康建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科技节的影响,避免仅具有短期效应而缺乏长期影响。科技节最直接的失败就是科技节上学生爱科技、用科技,科技节后扔科技、忘科技,因此,组织科技节也要重视夯实科技节的长期影响。一方面,可将学生的创新、创意、创造成果可视化。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节的持续影响。

预防近视要找到关键抓手

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魏开宏撰文指出:“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户外活动和望远,缓解视力疲劳。”“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产品误导性营销宣传行为。”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出通知,决定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学校在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方面要扎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此次四部门联合要求,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抓住了预防近视的关键。学校要打开思路、创新课间活动方式,确保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户外活动,缓解视力疲劳。此外,在数字信息时代,一些学校忽视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广泛频繁应用多媒体。这一点也要引起重视,适度、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最大限度减少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

家长在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方面要把好第一道关。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近视与家庭的影响、家长的教育密不可分。家长要从孩子身心健康和教育成长的长远角度出发,以身作则,增强体育锻炼,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合理规划孩子在学龄前或节假日的作息时间,尤其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频率,多陪孩子参加亲子读书、运动、劳动等活动,尽可能减少孩子对“电子保姆”的依赖,营造一个阳光、健康、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则要严厉打击营销环节违法行为,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要求,深入开展近视防控相关产品质量执法,加大对近视防控相关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产品误导性营销宣传行为。

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家校社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才能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各责任主体科学谋划、携手共进,全面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工作,让孩子的课业负担轻起来、身体动起来、眼睛亮起来,让“小眼镜”“小胖墩”们少起来,让他们的生活美起来。

(以上信息选自有关媒体,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