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与开放:新时代教育对话的坚守与创新
作者: 倪志刚[摘 要]教育对话让教育主体之间信息共享、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趋同。教育对话的本质属性体现为融合,教育对话的时代发展体现为开放。新时代教育环境中,聚焦教育对话融合和开放属性,一方面,始终坚守教育对话的初心和愿景,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教育对话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构建教育主体之间更加和谐生动的关系,增进彼此理解、互相尊重、友好协作、交互内生,提升育人成效。
[关键词]教育对话;融合;开放;坚守;创新
教育的过程,最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信息交互、相互影响,所以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对话的过程。教育过程中的对话有两个重要属性,一为融合,二为开放。融合是教育对话的一种内在品质、状态和境界,它融汇贯穿于对话的始终,使得对话润物细无声一般,在无形之中推动着教育主体沉浸于集体的“意义世界”之中,使其紧紧地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开放则是教育对话外在呈现形式、交流内容、实施方式和路径措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拓展延伸。融合和开放,折射着时代洪流中教育对话的内涵和外延。
一、教育对话的历史观照与现实需求
教育与对话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学理论范式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高中语文课文《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温暖宜人的师生对话画卷,孔子和众弟子围坐论道,弟子的好学和老师的善教,在问题驱动的问答中生动展现,让人如沐春风。宋代理学家朱熹讲道白鹿洞书院,明清思想家王夫之主持岳麓书院,为后代留下诸多教育对话的经典案例。纵览古今,东西方很多教育家都是对话大师。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彰显了“启发式”教育的魅力,一次次的“子曰”“问曰”“对曰”创生了一部教育经典对话录——《论语》;苏格拉底通过不断引导、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创造了著名的“产婆术”。古往今来,美好的教育对话穿越了历史的时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新时代,“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让师生之间教育对话更加丰富多样。从视线上看,教育对话体现的是左右平行的关系,而不是上下落差关系;从对话氛围上看,教育对话突出平等、民主和自由,在此情境下,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内容,更容易激发主动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角色上看,教师同时成为学生的指导者、示范者和协作者,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更深的教学互动。正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与合作,交往主体“有意识成为理解的共同体”,在情感共鸣与思维共振中聆听真理。
新时代,数字化赋能社会发展,网络虚拟对教育带来便捷与不确定性,海量信息带来教育容量的几何倍数增长,同时也带来真伪辨别难度的升级,这些都呼唤“数字化赋能、多主体参与、线上线下互动”的教育对话需要相应跟进。
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需求日益突出,赋予教育对话以新的意义价值和时代要求。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共育机制建设成为教育热点。整合更多的资源,创新更多的方式方法,形成更好的驱动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心理特征,针对性跟进学科知识教学和人格塑造指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进取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构建和谐生动的师生、生生、家校关系,成为新时代教育对话的价值和使命。
二、融合:坚守新时代教育对话的不变初心
新时代为我们呈现纷繁多样的信息、概念和表达。学校校长和教师同样面临一些未知、迷茫甚至恐惧,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研究的精神和耐心的态度,坚持教育对话的初心使命,促进教育主体之间的民主交流、尊重理解和精神融合,才能真正赋予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对话的过程不能避开他者的介入,开放的谈话过程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只有当教师愿意去冒着风险让学生在自由的、宽容的对话空间里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念,自由的言论,学生发展的机会才会出现。坚持“促进学生发展”的本真初心,将“回到事情本身”放置到教育对话语境中,就是回到它的本身,恢复它的多元性、丰富性与生命性,让教育对话在自身存在过程中直接彰显其本质品性。本着这样的理解,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教育对话实践,特别是坚持如下对话项目。
(一)书信交互
书信交互,见字如面。书信对话体现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多动自己的笔墨,加强和学生的信息交互。
重视学生来信回复。几乎每个学期,校长信箱中都会收到上百封学生来信。有的字迹端庄,态度严谨;有的寥寥数语,一目了然;有的措辞温文尔雅,情真意切;有的言语咄咄逼人,抓住不放;有的字如蝇脚,难以辨认。对这些信件,都进行认真阅读,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回复。回复的信件,既肯定学生的爱校情感,又针对反馈的实际情况,坦诚恳切地进行分析并表明立场。同时,针对学生在信件中表达的情绪,进行平和的疏通,也借机跟进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重视书写主题教育信件。往往利用节假日放假或学校重大活动之际,书写《致学生的一封信》《致家长的一封信》《与全体同事书》。这些信件充满教育爱心和勉励之情,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热烈回应。
(二)座谈交流
教育对话依靠内在的话语机制运行,以语言为基本载体和介质,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与价值归宿,以教育情境为语境,以交流和互动为方式,以思维碰撞为联结点。每一名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每一名学生的内心,都有一种倾听和表达的冲动。学校教育中,创设话题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座谈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举行学科优秀学生群体座谈会、学困生座谈会、特长生座谈会、社团负责人座谈会、学生干部座谈会等。通过这些面对面座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学习与工作情况,为学校管理措施改进提供客观依据。座谈对话,让师生感受学校的关心和爱护,让学校借机进行分层探讨、分层指导和分层激励,建造起一个彼此轻松交流表达的对话情景场。
(三)个体谈心
个体谈心是教育对话距离最近的交流互动方式。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相应地,精准把脉、保持耐心的个体谈心成为教育对话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个体谈话前需要做好相应的攻略,不同的孩子,谈话的侧重点都应不同。以一个学生为例:朱某某,个头大,话少,脾气急,气起来拳头往墙上砸。笔者在和他个别谈话前,首先了解清楚他是属于单亲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性格孤僻,不喜欢和同学交往。掌握这些信息后,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科老师从情感关爱和人际交往辅导等方面和他进行私下交谈。一个学期后,该孩子的行为表现明显改善。交流和互动是教育对话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在交流互动中进行思想观念的沟通融合,尽可能地消除偏见,促生新观点,共同实现对真理深入、持续的探求。坚持个别谈心,会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感受老师和学校的温暖,然后相应地改变和成长。
(四)主题发言
学校作为一个教会孩子学识和思想修养的阵地,校长和教师的主题发言是推进教育对话的重要载体,学生的主题发言同样也是推进教育对话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善于利用各种会议和交流活动,让师生两方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主题发言,自由表达各自认知和价值判断。主题发言主要有大会讲话、节日活动主旨发言等。大会发言,面对的人多,集体氛围好,主讲者精心准备,讲好了,会震撼人心,引起深深的思考,产生良好的影响。节日活动,通过广播讲话、集会讲话、主题演讲等,能将节日的内涵和美好的希望真切表达出来,增强师生对节日意义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大场面情境中精彩的教育对话会产生强大的、理解性的力量,会成功消除教育主体之间存在的隔阂,促使大家形成良好的关系并相互理解。
(五)家访
家访是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有效方式。家访的真实价值,是深度了解受教育者的成长环境,帮助家庭一起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和载体,实现家校共育的同频共振。近几年,家访之风日盛,但须警惕“形式家访”,走出“教育部门要我家访”的应付性任务认知,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实施,落实“实质家访”,实现这一传统教育对话形式的真正价值。
三、开放:创新新时代教育对话的内容和形式
新时代赋予教育对话更多的平台、技术和空间,更多的话语意义和价值,更多的认知视角和合作实践机会。各教育主体必须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进行更多信息内涵的话语、情感和思想方面的沟通交流,从而达成和谐美好的发展关系,实现美好愿景。
(一)全球数字化赋能教育对话新工具手段
人类刚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交互就出现几何倍数增长。而当下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匪夷所思的场景都成为实然。大数据、人工智能赋予了教育对话广阔的交互空间和可能。手机短信、QQ短信、电子邮箱已成为传统老旧的交流工具,微信、抖音、人工智能搜索程序极大地丰富和便捷了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借助这些平台和技术,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可以进行更多实时性的交流沟通,以真切表达和分享呈现各类信息、思想、观点和创举。
同时,借助数字化带来的改变,教育者需要保持一份敏感和前卫,树立一份忧患和担当。要认识到信息爆炸对现代教育的助推和挑战,要清楚地看到多元思想和数字工具对教育传统的冲击和干扰,从而在纷繁中坚守,在现象中抓住本质,坚定有序地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素养的教育引领。
基于以上认识,面对全球数字化教育浪潮,教育工作者首先应以学习者的姿态进入对话情境。在开口之前,力所能及地学习数字化知识,掌握数字化技能,培养数字化思维,增强数字化素养。这是与教育对象尽可能达成无障碍对话的前提。其次,可以合作者的姿态参与对话活动。如和学生一起制订项目学习计划,利用数字化平台技术,收集参考文献,线上论证方案,实践过程中利用微信进行及时研讨,不知不觉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精神。再次,教师可以向导者的角色主持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观应对挑战,和学生形成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共同探索和达成理想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赋予教育对话新时空意蕴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主体的有机结合,形成协同互助的教育机制,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各地纷纷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和创新。整合更多的资源,创新更多的方式方法,形成更好的驱动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心理特征,更好地跟进学科知识教学和人格塑造指导,赋予了教育对话开阔的时空场景和教育意蕴。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具体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在协同育人机制驱动下,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教育情景得到有机的联系和交融,学校教育课程、家庭教育活动和社会学习平台得到有效的建设和实施。优化学校教育决策和教育活动,家长参与和社会支持就成为重要的力量;而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学校指导和社会帮助就成为科学的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就成为服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要素保障。在全社会协同育人大环境下,对话逐渐超越了语言形式与所属时空的维度,被赋予了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内涵,延伸至人与人思维和精神之间的碰撞,成为一种代表自由平等与交互合作的理念与精神。
(三)现代教育理念赋予教育对话新视角和大胸怀
现代教育,强调合作和共享,注重探究和实践。这样的理念赋予教育对话崭新的境界和内容:重视项目学习和跨学科学习,重视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重视体艺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真实问题解决。
聚焦课堂,驱动课堂对话新范式建构。通过对话教学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但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和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还在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在新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对话倡导教师倾听学生,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合作一起解决真实问题,从而自然打破独白式教学中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渐塑造学生独立人格。
聚焦学教方式变革,驱动项目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常态化发展。根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北师大项目化学习试验区建设要求,对话活动聚焦学校、学科、项目三个视角,推进素养发展和问题解决这两大任务驱动下的项目化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项目学习情景中的各主体参与交互。如初中科学,通过自制望远镜和建议照相机项目学习,广大学生从好奇到热爱动手,教师也在和学生的互动中不断挑战和提升自我。过去六年,全市以省评价改革试点项目为载体,全域开展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探索,师生的学教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变提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落实,公平民主的教育对话内蕴价值得到有力地践行和检验。
参考文献:
[1]黄辰昕,肖绍明.主体化教育中“学”与“教”的融合——来自朗西埃和列维纳斯的教育对话[J].教育导刊,2024(2).
[2]周可心.教学对话:实然探寻与困境破解——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教学研究,2024(1).
[3]申国昌,白静倩.对话交融中的教育觉醒——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1).
[4]濮琳.儿童哲学:与儿童进行“关心”对话的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23(4).
[5]胡华.课堂对话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实践——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考察[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1).
[6]陈娜.论教育对话的融合品性[J].教学与管理,2016(9).
[7]姜娜,王丽丽.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师生关系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
[8]王辉.试论教育对话生态环境的创设[J].教育与职业,2015(6).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