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事制度创新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作者: 贾洪华 金进[摘 要]教育工作,在教、在学、在管,既要扣好孩子们人生第一颗扣子,也要扣好青年教师教育生涯第一颗扣子。本文以公办学校青年教师培养为切入点,全方位分析展示金华市李渔小学以人事创新推动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特色模型,旨在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和经验。
[关键词]人事管理创新;双线管理;三维评价;三原色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三个关键: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1]如何有效处理“教”“学”“管”关系,深入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已成为全国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金华在传统基础教育工作中有着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随着“二孩潮”“城镇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新(扩)建公办中小学校不断增多[2],如何探索一条适合新学校发展、新教师成长的“教”“受”“管”高度协调的发展路径成了金华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2021年8月,金华市李渔小学第一批学生正式入校,是不折不扣的新学校。学校管理层肩负时代课题、地方任务,探索出一条以人事管理创新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特色之路。该思路以“双线管理·三维评价”为核心,以教师培养带动教学优化,以教学优化提升教学质量,有效推动教、学、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相互推动,创造了新学校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校乐管的良好生态。
一、创新双线管理:建构成长线与管理时间线定向精准培养
金华市李渔小学从学校管理、教师培养、成长考评等方面,建构一条时间维度的显性管理路径和一条事件维度的隐性管理路径,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不同心理特点,精准开发设计“适应”“提升”“拓展”平台与活动,有效推进“双新”教师在教学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一)试炼期(入职第1年)
这一阶段的教师虽然在入职前或多或少有过一些教学经验,但是有着正式入职归属感加持的感觉明显不一样,有兴奋、有彷徨,但更多的是对接下来教学行为、人生规划以及其他不确定性的未知。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新老师对于教学能力的关注度远胜于其他能力,但对于职业的认同和适应并未深入。实现个人角色适应与自身专业发展为试炼期“双新”教师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培养关键词是“适应”。
一是身份认同,团队融合。学校围绕李渔这个最大的办学特色,组织“双新”教师深入寻访李渔故居,在一砖一瓦、一石一景间重感受校园文化的源头气息,推进办学特色认同。组织“双新”教师围绕“何为师、何为教”自导自演“一出好戏”,进一步理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寓意,推进身份认同。鼓励教师加大日常教学交流,推进团队认同。
二是规划指引,提升能力。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介绍学校未来规划、管理模式、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解答疑惑,减少“双新”教师职前焦虑。提供校际结对帮扶,跟随名校教师进行一年时间的跟岗学习,从学习和模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组织开展“双新”教师“每周一诊”,帮助新教师在调整中成长。
三是鼓励思考,支持创新。鼓励“双新”教师参与建设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是一所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路线图”[3],这幅路线图需要学校每位成员的参与,采取征集令的方式收集“双新”教师对校徽、学校吉祥物、学校教育理念、学校教学楼名称的奇思妙想,进一步增强加强对职业和学校的认同。同时,通过《“李小渔”的假期课》等创意课堂创新教学设计思路,创新教学设计思路,激发学生求知欲。事实证明,适应期的老师具有更加高昂的创作激情、更加强大的创新能力,其创新创作行为也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喜爱和共鸣。
(二)成长期(入职第2年)
根据新教师在一年的跟岗实习后已经从适应阶段转变为寻求发展阶段的特点,成长期的培养更加突出对能力水平的特训,从某种意义上看会有一点“拔苗助长”的意味,培养关键词是“提升”。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精准培养。
一是立德为先,培根铸魂。组织全体教师在教师节当天写下职业愿景和教育信念,用仪式感在新老师心中种下新时代教育之根。在学校翌年戏剧节,鼓励“双新”教师编演《永不消逝的电波》,走入伟人、感受伟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各种各样主题教育的开展,引导“双新”教师重新审视、把握教育工作深层次的理念、本质问题,发现和揭示教育规律,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
二是素质特训,提升能力。举办“教师素养训练营”,以“笠翁读书会”“芥子书画院”等形式提升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组织新教师与导师“每周问教”,解决课堂教学、成长方向、论文选题等困惑。
三是优化管理,鼓励创新。打造“增量课堂”,组织各学科组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等新课标实践进行深入研讨。
(三)独立期(入职第3年)
这一阶段的培养特点在于拉高标杆、比学赶超,培养的关键词是“拓展”。
一是巩固师德,稳固师风。组织开展水仙清风红色宣讲活动,由试炼期和成长期的理论沁润转为独立期的宣讲发散,从以听、看为主转化为现身说法,把自己摆进去感悟何为师德、何为师风,将每位新老师关于师德师风的现身说法做成音视频文件,作为礼物反馈本人并存档保存,不断稳固、提升整个团队的师德师风。
二是拉高标杆,鼓励突破。以《楷模在我心》为主基调,从对标身边榜样提升到对标全国楷模,鼓励“双新”教师坚定从小教员到大先生的自我成长之路。开发“创生课堂”,引导独立期的教师融自我特色于课堂设计。深化温度计内容,侧重发掘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晾晒比拼。通过拉高标杆、创造机会,让新教师发现自己的无尽可能。
三是“每周一诊”,比较提升。拓展“每周一诊”开展方式,变一对一交流为多对一探讨,引导新教师在互学互鉴中树立看齐意识、精品意识,消除教学主张、教学行为上的“差不多”心理和做法,打造更多更优的教育教学最佳实践。
二、创新三维评价:集科学性、全面性和人文性为一体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为有效破解教育教学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难点和堵点,学校研究设计了自评、互评、集体评为一体的三维立体评价模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结果有效运用,对青年教师进行精准画像。
(一)温暖故事进阶自评式
一是温暖故事反思。学校给新教师推荐《一线教师》《一线带班》等教育专著,鼓励青年教师在阅读中汲取营养。2021年举办的“温暖故事会”大型演讲比赛,20多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二是教育叙事反思。开设“教师素养训练营”。每周四是“素养训练营”开营的日子,在灯火通明的介子书院,新教师们或是席地而坐或是黑板上奋笔疾书,或是围桌研讨。老师们自己撰写的教育文章以最原生态的形式呈现,在导师的点评和教师们的互评中,如何进行教育观察,如何进行教育叙事有了直观而清晰的认识,越来越多专业化的教育叙事在《温度记》中得以呈现。
三是教学案例反思。为教师搭建专题论坛,不设主题、不定内容,随机抽取日常教学案例作为样本进行思效、思得、思失、思改“四思”评价。
(二)组内固定同伴互评式
学校将全体“双新”教师分成5个固定小组,每组6至7位成员。评价时,同伴来自“双新”教师所在的素养训练营小组,大家坦诚相待,公正评价。为此,学校设置了 “笠翁读书会”“YUE读”“温度记”“朗读亭”“导师问诊”五项活动,安排“组内故事分享、组内共读一本书、组内共磨一堂课”等多种组织形式,帮助适应期新教师和发展期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成长。为充分发挥组内固定同伴互评模式的教育教学价值,“组内固定同伴互评式”主导的“三阶段+五项活动”的展开将采用以下具体操作方法,每项活动均有转专门的教师组织,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或者专家进行指导、诊断、调控和改进。
一是组内故事分享。在第一年试炼期,“双新”教师结合每月撰写的温暖故事,小组活动时与组员进行故事分享、组内互评、导师点评。结合“组内交流、专家把脉指导、锤炼分享”等流程,学校“双新”教师培养特色逐渐形成。
二是组内共读一本书。在第二年成长期,组织笠翁读书会,统一提供经典的、有意义的阅读案例和教学材料供教师学习,以“自读+线下组内交流”为主,每月组织两次集体交流,促进组员之间共同学习。
三是组内共磨一堂课。在第三年独立期,学校以“双新”教师素养训练营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公开课”“精品课”“推门课”三课为发展路线,组员相互合作,共上一课,互相评课,共同打磨一堂课。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每组“双新”教师结对一位导师,形成高质量、有深度的“创生”课堂,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
(三)集体差异化评价式
集体差异化评价是学校依托“双新”教师素养大赛平台,旨在评价和提升“双新”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活动。从教学主张发布、教案撰写、课堂教学、教案撰写、说课、论文撰写等方面,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时期,对每个“双新”教师进行分项评价,最终将这些评价综合起来,形成对“双新”教师的三维立体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双新”教师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评价方式体现科学性。采用积分制进行量化评价,分设自评和校评两个环节,测评过程公开,体现全过程民主。
二是评价内容体现全面性。评价内容涵盖德、能、勤、绩四方面,附加荣誉称号、教龄对教师进行精准画像,实现全方位评价。
三是评价标准人文性。增加“校龄”一项,在校执教年限同样作为赋分内容,使“双新”教师心有所期、忙而不茫。
四是评价主体多维。对“双新”教师的评价维度从单一的学校层面转变到由“双新”教师自身、小组同伴、学校团队(学术委员会)三维多层评价,评价结果更加精准全面。
三、研究成效:三原色特质培养模式落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双线管理·三维评价”的培养体系,紧扣青年教师成长心理,循序渐进设计进度目标、工作任务,充分调动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教、学、管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红色养成、黄色内生、蓝色发展预期目标水到渠成。
(一)红色养成——“双新”教师坚定理想信念
一是师承大先生、奋斗新时代的初心使命不断坚定。在参与企业留金子女冬令营活动中,5位新时代教师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2位教师被评为“志愿者之星”,9位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双新”教师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师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二是为人民教书、为学生引路的初心使命更加坚定。在红领巾学院思政微队课中,2位教师取得傲人佳绩。学校的两名学生分别授予“开发区优秀少先队员提名奖”“开发区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
三是扬社会正气、树文明新风的初心使命不断坚定。“双新”教师担当社会文明传播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内容涵盖社区志愿服务、寒暑假冬令营、夏令营活动,以及疫情防控期间教师流调工作、下乡送教活动等,体现了“双新”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与新疆阿克苏第五中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校际交流。
(二)黄色内生——“双新”教师创新成果斐然
一是立足学生发展,“生本”课程开发取得成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双新”教师分学科自主开发“李小渔”系列课程。目前,衔接课已发表15期、寒假课已发表了13期、暑假课已发表13期。
二是助力教师成长,教育叙事活动稳步推进。出版《温度记》,收录青年教师教育叙事366篇。
三是发挥创新精神,活动设计引领时代潮流。鼓励“双新”教师策划大型主题活动18次,其中“一出好戏”活动已成功进行两场,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基于校本开发的扮靓“李小渔”系列活动紧扣热点、紧跟潮流,深受学生喜爱。
(三)蓝色发展——“双新”教师屡创教学佳绩
一是师生比赛成绩佳。近三年,学生在全国省区市各级各类获奖400余次,其中一等奖30余项。
二是科研能力大提升。近三年,承办省区市教研活动30余次,教师开课140余节,课题和论文获奖、发表100余篇;获评金华市教坛新秀1人,开发区教坛新秀2人、教学能手6人、教学新苗9人;语文组获评开发区示范教研组。
三是职业规划更清晰。“渔”师向未来特色活动收集教师职业规划100余份,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举措精准。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4],“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5],三年多的生动实践,证明了人事管理创新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路径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自开展三原色特质“双新”教师培养模式以来,李渔小学先后荣获浙江省足球特色学校、浙江省标准化校园、浙江省健康促进铜牌学校、金华市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金华市校园安全管理示范校等20余项荣誉称号。办学品质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北京通州区教育系统参观团、重庆校长团和国培计划名师班、浙派小语名师班等30余省内外团队先后来校交流。教师培养、课程建设、作业设计、评价改革等多项教育改革成果先后被央广网、青年网、大浙名师、人民日报网、《教学月刊》等宣传报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2]浙江省教育厅[EB/OL].[2021-02-05]. http://jyt.zj.gov.cn/art/2021/2/5/art_1532836_58916703.html.
[3]王建新.新学校如何快速产生影响力[J].人民教育,2023(1).
[4]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