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小学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
作者: 倪燕[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小学教师要解决教育资源单一化的问题,积极挖掘各种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教学途径,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挖掘教学资源时,要围绕物质类、精神类、信息类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拓展教学途径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拓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途径,如节日资源、影视作品、社会公益活动等。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校园生活,安排讲故事、文艺汇演、劳动实践等活动。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小学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指的是提升学生的爱国认知,让他们积极参与爱国实践活动中,以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形成爱国认知,更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爱国行动中。由此可见,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避免直接灌输理论知识。为了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他们的生活入手,挖掘各种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指的是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能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的先进文化。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红色文化资源,设计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基于表现形式,熟悉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
(一)物质类,了解历史事实
红色文化资源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教师要认真研究不同资源的表现形式,并思考它们适合用于哪种类型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能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在实践工作中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物质类资源指的是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名人故居、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等。它们的特点能具体客观地展现历史,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结合物质类资源,组织阅读史书的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历史事实。
在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先烈的遗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物质类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一下它们的背景信息,看看这些遗物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搜索历史资料,了解该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若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文物,自编历史故事,讲述给同伴听。这样能借助物质类资源架设起想象的桥梁,让学生在脑海中还原各个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直接阅读历史资料,学生有可能会感觉枯燥乏味,兴趣不够浓厚。如果能与物质类资源结合在一起,则能让学生产生探秘的欲望,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
(二)精神类,传承民族信念
精神类文化资源指的是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的结合,包括老区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各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利用精神类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精神的思想内核是什么,并展开互动讨论,思考这些精神对当代人有什么影响。这样能让学生传承民族信念。
以长征精神为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了解长征的过程,看看哪些故事具体体现了长征精神。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的影响是什么,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具有长征精神,自己应该如何借鉴模仿。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长征过程中,敌我力量悬殊,自然环境恶劣。但是,战士们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长征胜利,他们展现出了不畏惧艰难险阻、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劳动者体现出了长征精神。如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学者专家们,经过了无数次实验才获得了成功,让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他们的身上也具有敢于拼搏、坚持不懈的长征精神。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也要有长征精神,要通过不屈不挠的奋斗,取得好的成绩。利用精神类文化资源能促进学生反思。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先辈的精神品格,并思考这些精神对于当代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久而久之,便能端正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继续发扬这些精神。
(三)信息类,懂得珍惜和平
信息类红色文化资源指的是用文字、影视等形式呈现的与革命历史有关的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将他们带入特殊的历史时期。教师可以让他们阅读革命历史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品,说说自己的赏析感悟,让他们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推送小说《小英雄雨来》,并给他们介绍本书改编的电影。文学影视类作品有助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敌人的凶残,同时也体会到雨来的聪明勇敢。结合此类资源,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反思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如“雨来本该是上学读书的年龄。可是,他却没有机会好好上学,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和敌人周旋。看了他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对今天的和平生活,又有什么体会?”通过探讨,学生体会到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自己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自己更要好好学习,将来加入保卫祖国的行列中。信息类资源能让学生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当学生看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便会受到鼓舞。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此要珍惜并守护和平生活。
二、指向认知心理,拓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样态
(一)设计节日活动,学习传统习俗
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单纯说教,教学途径不够丰富。在实践工作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拓展教学途径。小学生一般都对有趣的活动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拓展生活实践类教育途径。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接触红色文化资源,增长见识。
吃月饼、团圆赏月,这是中秋节独有的传统文化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到节日活动中,并拓展引入红色文化资源。首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阖家团圆,共品月饼,这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但是,有很多劳动者在节日依然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无法参加这样的习俗活动。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呢?”此后,组织学生搜索新闻,看看有哪些建设者在节日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结合新闻资源,学生了解到新时代的建设者有着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所以,他们才放弃了在传统节日与家人相处。最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触是什么,既要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又要让他们体会新时代建设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节日活动,能丰富节日活动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观看影视作品,熏染革命力量
小学生一般都对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组织他们观看影视剧作品。从这些影视资料中,学生能看到鲜活的革命者形象。这使他们能受到感染,深刻体会革命者的力量。
在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教师要避免直接罗列各种历史资料,而要拓展教学途径,引入影视剧资料,创设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表达感触。例如,可以让学生欣赏《亮剑》中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内容,让他们感受抗日将士视死如归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搜索并阅读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资料,在脑海中想象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并试着改编成剧本,编演出来,与同学分享。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探讨。如在《亮剑》中,主人公带着骑兵连冲杀敌人的军队,致使骑兵连伤亡惨重,主人公心痛不已。既然如此,为何主人公还是要带领军队冲杀敌人呢?通过探讨,学生认识到战士们有着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明知道此行必然伤亡惨重,但是为了守护祖国的山河,他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这样学生便体会到主人公的革命精神。利用红色影视资源,能给学生构筑生动形象的探究情境。学生可以深入体会革命者的精神力量,并思考这种力量给自己什么启迪。
(三)参与社会公益,厚植价值观念
传统的德育工作一般都在教室内开展活动。但是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拓展实践类的教育途径,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进而帮助他们提升人生观、价值观。
在祖国的大地上活跃着一批环保工作者,他们也是建设大军中的有生力量,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绿化祖国,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教师可以挖掘新闻资料,将这些环保工作者的事迹转化成红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此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类的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模仿那些环保工作者,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活动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如可以让他们试着体会国家建设者细腻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舍弃小我、忘我工作的精神。有一名学生表示:“爱国的建设者付出了很多,他们并没有考虑个人得失,而是兢兢业业地参加工作。我通过这次公益劳动,也体会到了他们的这种精神。我以后也应该少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加入建设国家的行列中。”利用公益活动,学生看到有不少劳动者都具有红色精神,他们兢兢业业地加入建设国家的行列中。作为青少年,也要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未来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三、聚焦校园生活,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
(一)讲述故事,宣传先辈事迹
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时,教师要避免开展华而不实的活动,而要结合校园生活,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小学生对有趣的故事很感兴趣,常常参加编故事、讲故事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编讲活动,让学生搜索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并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
以“红军长征”为例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搜索,了解有哪些红军长征期间发生的小故事,还可以让他们搜索历史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经过了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过草地”为例子,学生了解了《金色的鱼钩》。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改编这个故事,并重新演绎。在讲述故事时,可以让他们加入以下内容:1.加入历史资料,着重介绍一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2.加入个性化感悟,如可以加入心理独白,展现炊事班长照顾红军战士时的内心想法。最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感受。如可以让他们说一下从炊事班长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迪,自己要学习他身上的哪种精神。在故事编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红色文化资源,全面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此外,还可以组织他们互动讨论,让他们说说革命者的精神对自己有什么启迪作用。这样的实践活动才更有深度。
(二)文艺表演,升华家国情怀
在组织校园文艺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结合历史事件资料、革命人物传记等,编演歌舞、诗朗诵、小品等文艺作品。通过参与文艺表演,学生能融入特定的情境中,增强体验感,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国庆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题文艺表演”活动。首先让学生选定想要展现的主题,并自主搜索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有一名学生想以周恩来为主人公创作节目。那么,教师便可以推荐他阅读介绍周恩来事迹的历史资料,或者推荐他们观看《人民总理周恩来》《周恩来在上海》等影视剧作品。此后,组织学生参加编演活动,试着融入家国情怀。如有一名学生编演小品,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其思考:“在展现主人公做出抉择时,你能否加入一些心理独白呢,这样能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想法。”该学生试着加入内心独白。他在撰写台词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将自己对祖国的爱融入作品中,借助主人公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话。在文艺表演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搜集红色文化资源,了解历史事件,让他们对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情趣。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尝试将自己的个性化想法融入表演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躬身劳动,承担时代责任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常常组织学生参加卫生劳动、种植活动等。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更要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要为建设国家尽一份力量。
在“我是小农夫”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校园中的空地种植番茄、青菜、黄瓜、蒜苗等蔬菜,体会农业劳动的乐趣。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用更饱满的态度参与农业生产中。可以给学生推送红色文化资源,介绍南泥湾精神。结合这些资料,学生了解到,当年第三五九旅和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开展生产劳动。他们在困境中奋起,终于将南泥湾改造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农业劳动中,也要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不怕脏、不怕累,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例如,不少学生认为肥料气味难闻,觉得施肥是辛苦活。在学习了南泥湾精神后,他们认识到要学习前辈的奋斗精神,咬着牙上。他们终于克服了困难,完成了施肥的任务。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进入社会后,是否也应该坚守南泥湾精神,承担起建设社会的重任。劳动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引入红色文化资源。这样,能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得到启迪,认识到该用怎样的面貌参与劳动中。
在小学爱国主义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一种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围绕其拓展教学途径,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样,能更巧妙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为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提供鲜活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余媛媛.红色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J].江西教育,2020 (24).
[2]朱广俊.浅谈农村小学德育资源的开拓与创新[J].吉林教育,2021 (10).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