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视域下中学“大思政课”的长效育人模式

作者: 涂静 黄玉兰

[摘 要]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育人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通过整合学科课程中的红色元素,利用多元评价标准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中学红色育人课程的体系化与科学化。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常规仪式、特色活动与红色实践等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力”,依托红色文化多渠道、多维度地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红色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思政课”;中学育人;长效机制

“大思政课”作为一种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思政课形态,是国家注重思政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写照。[1]基于红色文化视域下纵览中学“大思政课”的育人模式,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在教学内容、精神内核、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2],有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有利于学校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育人要求。

红色文化为“大思政课”的落实与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充足的精神滋养,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基于红色文化建构中学“大思政课”的长效育人模式,可以从学科课程的融合、特色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史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从而开创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一、融合学科课程,构建红色育人课程体系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科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红色元素,二者是实现红色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融合学科课程,构建红色育人课程体系,能够将红色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依据学科课程中红色元素的占比以及课程开设主体的区别,可构建下列中学红色育人“三维”课程体系:

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科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搭建红色课程体系时,需要注意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一)整合学科内容,使学生感悟红色精神的氛围常态化

发挥好学科协同育人的功效,需要充分整合学科课程中的红色文化与革命元素,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基因,从而塑造学生的文化记忆与家国认同,最终实现对青少年的“三观”塑造与价值引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红色资源,研究学科知识与红色育人之间的关联性与适切性,塑造学生对于革命历史的正确认知,坚定学生的文化认同与理想信念。

(二)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取红色知识的途径多元化

传统教学方式在传递红色知识时,往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导致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取红色知识的途径多元化,是当下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3]依托学科课程,可以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化教学、项目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红色知识的探索热情。

(三)利用多元评价,使学生思政课程评价的标准综合化

红色育人课程体系的评价方式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具体来说:在评价目标上,应综合考查学生的红色情感、红色知识、红色实践等。在评价主体上,应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全方位观察、了解学生在各场域的表现情况。在评价方式上,除常见的课堂及时评价、作业反馈评价、考试检测评价以外,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报告、活动照片、视频等资料,采取实践活动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价,还可用项目式学习评价评估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问题解决、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表现。总体来说,红色教育评价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与改进功能,便于对红色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要求。

二、开展特色活动,增强红色文化“渗透力”

红色文化与中学“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融合,不能只依靠红色育人课程体系的建构,也需要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让红色育人与学生活动充分融合,强化红色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联结,提升育人实效。学生活动作为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色文化育人之间紧密交织、相互促进。从认知层面看,学校开展的红色特色活动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搭建了生动且具体的平台,为学生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提供了具体而深入的机会,能强化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深度与广度。从情感层面看,形式多样的红色特色活动能极大地触动学生的内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切认同和由衷自豪,进而激发深沉的爱国热忱和坚定的民族精神。从传承层面看,学生活动能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和独具匠心的创意。学生凭借新颖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思考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广泛传播,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由此可见,学生活动在红色文化育人中扮演关键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红色仪式、红色表达、红色实践等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力”。

(一)利用学校的常规活动构建红色仪式

仪式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特定程序化、规范化的社会行为或活动,具有凝聚群体、强化认同、赓续传统、赋予意义等多重功能,能表达和传递特定的价值观、信念感和文化内涵。学校的仪式活动具有集体性、周期性、规范性和教育性等特点,它不仅是学生接受红色知识的平台,更是学生情感共鸣的磁场、价值塑造的熔炉和文化传承的纽带,能多维度、全方位地将红色文化的精髓深深嵌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内在使命感和责任感。[4]就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活动构建红色仪式,可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设置丰富的特色活动促进红色表达

所谓红色表达,指通过各类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媒介渠道等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展现和传达历史进程、核心价值、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区别于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红色表达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思考和感悟进行个性输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展现独特的见解和创造力,从而强化对历史的认知。这种强化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而是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意义,深刻领会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从而塑造学生的红色记忆。

学校围绕学生的红色表达,可以开展红色表演、红色创作、红色宣讲、红色设计等活动。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独特视角诠释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的正能量。

(三)依托社会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实践

红色资源包含丰富,就中学红色育人而言,可利用的红色资源有红色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英雄烈士故事、革命精神谱系等。通过社会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能够为青少年提供生动的教育场景和实践机会,使其在亲身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力量。学校通过与当地社区、企业与政府建立和谐共生的合作关系,帮助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迈入社会“大课堂”。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围绕红色寻访、红色参观、红色调查、红色帮扶、红色志愿等,学生可以参与形式多样的红色实践活动。还可利用寒暑假策划“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等研学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关注社会问题,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广阔的视野格局。

三、建设红色校园,打造红色文化“微基地”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场所中,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和创造,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互动交流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物质环境的总和。它是学校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对师生的成长、发展和学校的整体进步发挥着深远的引领、塑造和推动作用。

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建设,更有益于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首先,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校园文化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等成为实现此目标的重要动力与指引。最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将其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担当意识的新一代人才。因此,红色文化能为校园文化注入深厚底蕴和强大精神力量,使其更具有特色与吸引力。而校园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具备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条件和责任,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融入,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空间、协调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打通校园数字宣传媒介、发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等方式,有利于将学校打造成红色文化“微基地”。

(一)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空间

红色文化空间指通过校园特定的物质载体来弘扬、传播红色文化的场所和领域。因此,学校在建设校园红色文化时,可以划分多个区域、设计多个主题,通过红色文化与学生当前社会生活的充分融合,实现红色空间的科学布局和育人功能。校园环境的建设是学校内在理念的外化,通过多区域、多主题的红色空间的打造,可以化育人于无形中,使红色教育充分浸润到校园里。

(二)校园建设主体协调统一

当前,红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管理层、班主任、思政教师、学科教师间缺乏明确的职责引领,对红色教育缺乏共同的价值认知,导致学校的文化建设、思政教育主体相对分散,未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一方面,学校在制定共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完善沟通机制,明确各建设主体的职责,充分发挥各个主体在红色建设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也应采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奖励措施,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其成就感。在校园红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各主体的协调统一可以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

(三)打通校园数字宣传媒介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的传播和推广,数字宣传媒介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中优势明显:一是能突破时空限制,师生能便捷获取红色知识,时效性高,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二是充分适应时代需求,当代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数字媒介能使红色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三是能促进红色资源共享,校园数字平台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红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质传播。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搭建数字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分析红色信息热度和师生兴趣偏好,完成精准推送,实现红色文化的全时、全域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应。

(四)发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

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会积累和形成和红色文化相关的文化元素、名人轶事、教育传统及精神内涵。这些红色元素是学校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教育、传承和激励价值。[5]因此,学校可以从历史人物层面发掘曾在本在工作或求学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的杰出校友,从教育传统层面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红色特征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以及从学校发展层面关注具有红色历史意义的办学理念、校园建筑与遗迹等。通过对校史中红色基因的深入挖掘,利用校史中的红色文化来开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主体活动,实现“以历史育人”“以文化育人”的教育要求。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先进文化与重要精神财产,具有不可替代、不顾估量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裘高飞,石礼红.“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小学红色教育一体化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9):41-43.

[2]马闯.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24(2):68-73.

[3]谢文亮.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J].陶行知学刊,2024(2):16-18.

[4]赵光辉,程功群.普通高中育人实践与红色基因融合的路径探索[J].教育文汇,2022(5):6-8+16.

[5]宋俊成,王晓玉.“大思政课”背景下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大连大学学报,2024,45(03):123-128.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