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全人教育的小学“红色研学”课程设计
作者: 孙小秋[摘 要]小学“红色研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是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简称“全人教育”)而进行的探究。设计与实践的课程要立足“全人教育”初心,多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要坚守立德树人根本,探究“实践育人”的课程体系。最终在细化实施中达成“红色研学”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全人教育”;“红色研学”;小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2016年12月,我国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可是,纵观当下的一些研学活动,普遍存在着“只旅不研”或“只研不旅”的现象;还有的即使关注“研”“旅”结合,也不能做到整体规划、全方位分层次地推进研学活动的序列性开展和研学项目化的螺旋式纵深。基于此,小学阶段,可以尝试在学校教育实践与课程设计中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将红色教育推向深入,达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立德树人。故而,笔者所在的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专门成立了教研团队,带动一大批骨干教师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展开了基于“全人教育”的“红色研学”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探究:
一、立足“全人教育”初心,设计“红色研学”课程
立足“全人教育”初心的“红色研学”课程,深度发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并聚焦“红色”主题设计架构“红色研学”课程体系。一方面,组织学生通过集体出行、生活、学习,在团队活动中探究、体验、践行“红色精神”;另一方面,结合校内课堂教学,链接社会资源,弘扬时代精神,以培养当下社会所需求的——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历史意识、理想信念的“全人”为目标;是强调“红色”文化学习交流与“红色”主题教育实践体验深度交融的综合课程。这一课程是就是围绕上述的“全人教育”目标进行设计、建立的:在满足时代需要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德、智、体、美、情、劳诸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育人的最高目标。让学生最终成长为有独立人格、有时代价值的人,这就是“全人教育”的初心。“红色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重在突出体验性、探究性、教育性、实践性等特点;课程内容囊括文化探究、国际理解、爱国主义等诸多红色文化的生动传承与深度研学。具体的实践活动与课程设计可以围绕以下具体目标策划开展:
(一)链接学科知识的研学主题课程,奠基“政治认同”的萌芽
政治认同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包括本能上的、情感上的和理智上的各方面认同。对于小学生而言,应重在对其进行政治的情感启蒙,教师以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媒介,将政治基础知识通过激趣引导学生入门学习,让学生的政治情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得到培养,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少先队员的誓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师将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让学生知道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行各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成就,由衷地敬仰、敬佩各个时代的英雄,由衷地热爱中国共产党。为此,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链接学科知识,设计开展的研学活动课程如下:
校内,开展《习近平读本》等红色教材的宣讲与学习;升旗仪式和班晨会中“红色”主题教育的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想及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国家命运高于一切的使命感。校外,同步整合红色资源,走进“红色”基地,进行实践研学,开展红色教育。如坐落于本县的爱园烈士陵园、程道口烈士陵园等都是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区域红色教育资源的重要基地,每逢清明或国家公祭日等,学校除了组织学生进行常态的祭扫与悼念,还不断丰富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庄严的纪念碑前,举行新生入队宣誓仪式;开展“继承革命传统,争做新时代小学生”等系列主题宣讲和教育活动,由此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激发爱国深情。校内课堂链接学科的“红色文化”知识学习,和校外的“红色”基地的共情体验与实践研学中,已悄然在学生思想上奠基了“政治认同”的萌芽。
(二)开设家校合作的研学交流课程,培养“家国情怀”的胸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首先要教会学生尊重我国的国旗和国歌,懂得并遵守升国旗和奏唱国歌的礼仪规范;体悟神圣与崇敬之感;其次教给学生,爱家爱国应该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这包括爱护环境的整洁、美丽,不破坏公共设施,礼貌待人,孝亲敬长等文明言行;同时还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最重要的是,必须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在学习中应刻苦努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在生活中应做到关心他人,热心助人,成为有责任担当的人。如上所列的小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诸多内容学习与践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协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实施研学交流活动。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举家校合作之全力的探究实践,让这样的研学交流课程初具雏形如下:其一,家校联通,开设“亲子读书观影”红色主题课程。亲子共读《林海雪原》等书籍,共观《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影视片;家庭成员定期交流读书观影感受,引导孩子将视听的直观感受内化于心,以观(读)后感等形式外化于文,营造“红色研学”家庭氛围,萌动着的家国情怀里,孩子争做红色文化的传承人。其二,以班级为主阵地,开展“红色主题”征文、演讲、歌唱、书画比赛等活动,以此带动全校的红色文化传播,激发师生们的爱国情怀。其三,学校联合家庭、社会,多渠道优化社区教育组织,充分利用校讯通、QQ、微信等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推送,开展红色文化“研”与“学”的多种形式交流、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社情,了解东西部、各民族发展;深入学习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家国情怀”。
(三)实施主题鲜明的研学实践课程,开阔“历史意识”的视野
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定期带学生走进红色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爱园烈士陵园、程道口烈士陵园,实施序列化、项目化的研学实践课程:追寻红色印记,缅怀革命英雄;宣讲红色故事,致敬时代楷模……追寻为了更加深刻,缅怀为了更加炽热,宣讲为了更加牢记,致敬为了更加珍惜!为了将“红色的记忆”装进学生心田,把先烈的动人故事传讲,让学生心中的英雄永垂不朽,让先烈的“红色精神”赓续;学校德育处联合少先队大队部、各年级组织学生拜访革命老兵、抗战英雄或优秀共产党员,也把他们请进校园课堂开设主题讲座,让学生聆听他们讲述那战火纷飞年代亲身经历的往事和感人故事,感受革命先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激励学生向“红色”榜样学习。继而,在后续的“红色研学”主题实践课程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农业实践基地劳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体验红色精神的坚韧力量。根据学生表现可以授予“红色突击队员”“红色小卫士”等荣誉称号,以此树立起红色榜样的典范形象,引导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赓续“红色精神”,把“红色”的种子用心用情地播撒学生在心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激发了学生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精神。这样的一次次研学实践中,学生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知晓了现实成就,开阔了国际视野。
(四)发掘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课程,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
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借力红色文化育人。如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在“七一”“八一”等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里,开展“红心向党”“光荣少先队员,做革命接班人”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建党百年、喜迎二十大、“国家公祭日”等主题升旗仪式,不同的主题日带领学生诵读红色主题的诗篇;开展“童心向党”绘画征集活动,特级教师为学生开讲“连环画里学党史”“我向党说心里话”等系列活动,都让校园充满了红色育人的主旋律。以此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筑牢精神底座,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综上所述,立足“全人教育”初心,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设“红色研学”课程;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深受熏陶;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二、坚守立德树人信念,设计“红色研学”课程
为了真正践行全面育人、立德树人,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开展了对“红色研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探究。大家深知:课程是教育“落地”的最基本元素,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各部门与教研团队通力合作,充分发掘地方区域的红色传统文化价值;开发、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融入“红色课程”;力争找准“红色研学”课程立德树人的切入点,为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开发“红色研学”校本课程而努力。
(一)找准立德树人节点,设计“红色研学”课程整体建构方案
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在学生的血脉,把立德树人的体系建设作为首要目标,贯穿爱国主义和先进文化教育,培养政治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学校须着眼于学生责任担当、科学认知、合作创新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在红色传承中设计研学课程建构新方案,并找准契合点,全面建构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
通过初步探究,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确立的“红色研学”课程整体建构方案涵盖了如下板块:1.课程建构的缘起、学情分析与实施意义;尤其是学生“红色研学”的现状的“诊断”。2.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引领:关注问题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导向。3.课程建设的愿景:包含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研学课程体系创新等。4.课程建构的策略:包括模块、学科、研学项目的价值、性质、方法论的分析与阐释等。5.课程研发与实践:含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方式与活动设计等。6.课程跟进与评析:关注评价设计、管理机制。每个板块的设计与建构需环环相扣,依次展开,不可偏废。
(二)突出立德树人重点,具化“红色研学”课程形态与设计步骤
突出立德树人重点的具化“红色研学”课程设计,先需要进行“红色研学”展馆、名胜、场景的甄选与育人价值考量,再进行课程教育内容的开发。其相应的课程形态包括:1.展馆课程:从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专题教育馆等挖掘红色主题素材,进行课程设计;2.名胜课程:在现实的自然景观、历史遗存、文化古迹、工农业处所的实践研学中,搭建课程设计的支架;3.场景课程:在非遗传承、民风民俗、现代科技体验中嵌入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具化“红色研学”课程形态。
课程设计可按如下步骤有序落实:首先,确定研学主题,阐释课程意义;其次,确立活动任务与目标、设计研学方式;再次,设计具体的研学线路与流程,开发研学主题资源,同时关注研学团队与活动,学生组织与管理等,最后必须重视思想与方法引导,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全过程地跟进总结与反思。
(三)打造立德树人亮点,制定“红色研学”课程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基于立德树人的“红色研学”课程的目标,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红色传统教育,在引领红色传承中打造亮点——创设立德树人新课程。把“红色研学”真正融入学生的内心,落实于行动;积极引导其开展文化探究、开阔国际视野;让学生在研学中真实地历练、成长为理想崇高、坚毅进取的人。那么,结合前文所述的课程整体建构方案与设计的内容,对于本课程实施成效的评价须遵循基于研学案例、学生表现、关注成果的理念;实行多元分层的评价维度:考查学生合作、生存、观察探究能力,关注其社会参与、文化理解与思想意识培养的目标达成;施行注重过程、注重合作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参与主动性、过程规划与自我管理能力等表现,情感态度与行为价值观的综合评价等。当然,最终需要关注学生思辨力、实践力和创造力等是否提升的评价结果。
一直以来,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在实践探索中致力于“红色研学”的德育课程建设,首先,按新课标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的国家课程;其次,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发设计“红色研学”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国家意志+地方校本”的特色德育课程结构。学校组织编写《红色印记》等系列校本教材,努力在课程实施中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声音,实现课程育人,打造了学校立德树人新格局。
综上所述,基于“全人教育”的小学“红色研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究,须遵循“立德树人、创新实践”的基本原则。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线,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设计“红色研学”课程;探究“红色研学”案例。创设路径,实现全员、全科育人,文化、实践育人,提高小学生的全面素养,最终实现“全人教育”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培,吴健冰,陈厚波,等.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路径分析[J].名师在线,2020(21).
[2]刘培,吴健冰,陈厚波.红色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观察,2020(15).
[3]李军,李超,冯亚芬,等.“红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1(11).
[4]舒义平.基于深度学习的红色场馆研学活动[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10).
[5]吉顺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红色文化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1(06).
(责任编辑:朱福昌)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全人教育视域下小学‘红色研学’校本课程的建构研究”(D/2021/0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