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教育视域下非遗文化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作者: 张岩松[摘 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社会、教育间的有机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立足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和调查方向、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校和家乡的非遗文化能够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师生共同开发了“启东版画刻万千”这一地域性校本长线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校本旅程;非遗文化;生活教育;综合实践
在教育领域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为新时代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引。随着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日益重视,家乡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逐渐成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引入校本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更能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中,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为家乡非遗文化与校本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一、生活即教育,课程目标素质化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最佳体现,而课程目标则应朝着素质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一)传承非遗文化,培养责任意识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在传统的课堂中,身体和心智往往被视为是二元对立的,学生在教室内上课要保持静听,弱化了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学生本质上不喜欢静坐的、枯燥的学习模式,积极地调动各项感官的参与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转变观念,将大脑思维活动的方式转变成为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进入课堂,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家乡的非遗文化是学生成长环境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价值观和文化素养。
二年级的学生正是发展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社会意识的阶段。在确定活动主题时,家乡的非遗文化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顺着这样的思路,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提到在上学时会路过学校的版画长廊和版画工作坊,这一提议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另一学生又提到家乡启东又被誉为“版画之乡”,版画不仅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更是自己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深入探寻版画艺术,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还能让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他们树立起传承和保护家乡非遗文化的信念,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最终,经过各小组提案和投票,大家共同确定了“启东版画刻万千”的活动主题,开启非遗文化的探索之旅。
(二)深入考察探究,增强实践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版画长廊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起点,大家一致决定先去长廊研究本校的版画发展史,参观的同时,学生还邀请了版画社团的教师作为讲解员。在教师带领学生游览校园的过程中,学生一边欣赏着展出的画作,一边了解到学校已经跻身全国中小学版画教育舞台30余年。这更使学生对学校的版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版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版画的种类有哪些呢?”“不同种类的版画是如何创作的呢?”“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用到版画呢?”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反常规,并没有讲解,而是顺势建议学生们去“中国版画第一院”——“启东版画院”参观,找一找答案。这一新鲜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学生研究的兴趣。走出校园去版画院参观,不仅扩大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颠覆了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从分小组着手制作调查方案,到精选问题、分配角色,学生的工程思维在一次次地修改,完善方案中得到了训练。
(三)实地参观体验,激发创新精神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中指出:“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在和启东版画院负责人、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后,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制定了研学方案,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流程、安全保障等内容。
在实地参观体验中,启东博物院讲解员引导学生以敏锐的洞察力,对展出的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关注外在表现形式,还深入剖析内在的工艺技巧、文化寓意等方面内容,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非遗文化,挖掘潜在的创新点,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见解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他们在后来自己的版画制作中借鉴和应用。
二、社会即学校,课程开发生活化
陶行知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在当今时代,传统的分科课程弊端逐渐显现,僵化而死板的知识点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课程开发逐渐走向综合化趋势,如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同时,教学也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应积极拓宽视野,将整个社会视为一个巨大的学校。当课程开发走向生活化,便意味着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无缝对接。生活中蕴含着无尽的教育资源,将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课程之中,每一个日常的场景、每一次人际交往、每一种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契机。学生的学习时空扩大了,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到知识,更能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实践经验和智慧。人人都能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内,而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一)面向学校,增强自我归属
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版画教育历史犹如一部精彩的篇章,展现了学校在版画领域的起源、发展与创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时间较长,了解版画教育的兴衰历程、学长学姐们的努力与探索,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学校版画教育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情感的纽带会促使学生更加珍视学校的版画教育传统,积极为其发展贡献力量。在带领学生参观版画工作坊时,学生非常珍视这种对于学校的“探索”,不时地赞叹和提问,都让他们对眼前的学校有了新鲜的认识。通过这次特殊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学校的版画史中蕴含的艺术追求、创新精神以及对美的执着追求,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们的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二)面向家乡,走向社会生活
《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参观版画院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观察、思考、同专家交流,像真正的研究者一样去在研究中寻找答案,由浅入深不断思考。他们不仅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非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还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家乡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了强化,更激发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三、教学做合一,课程实施开放化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即“做”既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做”不仅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对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主题场馆研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主动参与和探索,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一)内容广泛,知识面开放
从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融合了社会生活实际、发展动态等多方面的信息,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而是延伸到版画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实施,形成多元互动的教育生态。在确定研究内容时,学生根据想要研究的内容,自主分组;“小老师”小分队请教美术老师,学习制作吹塑纸版画;研究版画分类的小分队分为木版画、纸版画、铜版画、吹塑纸版画小组;研究生活中版画的小分队通过网络查询、书籍查询的方式搜集和欣赏版画资料,每个孩子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学科融合,适应性开放
在探究版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整合和运用美术、语文、历史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整理和分享版画资料时,学生还利用了实地走访、网络搜索、查找书籍、课件制作等方法,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增强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更为广泛和丰富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方法和理论,还会对世界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这种广阔的知识视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促全面发展,课程评价多样化
陶行知认为教育评价应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表现。在活动中,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体现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评价的目光放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而不是结果上,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试错的勇气,减轻学生畏难的心理。除此之外,通过质性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尝试,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自我评价懂责任
自我评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方法的有效性、与他人的合作情况等。同时,自我评价还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所在,为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自我评价是学生成长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版画院研学结束后,学习制版画的小组成员作为小老师,在课堂上像专业的版画师一样教大家体验版画的制作,学生在创意与设计、耐心与专注的自我评价中懂得审视自我,珍视个性作品,更加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对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二)生生互评共成长
生生互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能够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见解,互相学习和借鉴。通过观察和评价他人的表现,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同时,生生互评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在版画展示环节,先由学生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再进行小组内选拔,最后放在班级展出,由同学投票、选出心中最喜欢的版画。这种互评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检验,更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有助于学生在集体中共同成长,全面发展。
(三)多元评价激动力
在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多元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见证者,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活动过程中,专家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合作能力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学生也能够从专家的评价中获得肯定和建议,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进一步强化学习动力。学生自身和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互动,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五、承非遗文化,生活教育相融合
在活动最后,教师建议学生将本次活动变成班级微课题,用活动中学习到的方法去探究家乡其他的民俗文化,在公众平台上及时宣传活动进度,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还有利于学生向专家型研究者靠拢。
通过对“启东版画刻万千”这一长线课程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学生对践行生活教育理论、挖掘家乡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领会。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为教师提供了参考,更有力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将家乡非遗文化与校本课程融合实践,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始终坚定地秉持这一理念,持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将生活资源与综合实践课程精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学生建立与生活的有机链接,着力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顾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112.
[2]吴子健.基于生活化情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J].试题与研究,2021(24).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