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多彩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作者: 陈健[摘 要]高中是学生品德素养提升、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的显著优势,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强化正确的品德意识和行为。当前,高中教师开发和实施“多彩德育”活动课程面临下列问题:学校的德育体系不够完善,制约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导致德育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存在错误的品德意识行为,妨碍学生品德水平的持续发展。应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具体因素,从学校、班级与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开发设计“多彩德育”活动课程的策略:学校以完善的“多彩德育”体系支撑与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教师以更强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拓展德育课程的内容;以正确的德育行为意识为抓手引导学生德育的渐进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多彩德育”;活动课程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之一。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日益强烈,但发展方向同样日益多维化。高中应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分析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德育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并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开发、实施实践性、多样化、融合化的“多彩德育”课程,以信息化为媒介拓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以端正学生的德育认知,树立正确的德育情感,坚定学生积极正向的德育意识,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德育体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高中“多彩德育”课程的优势
(一)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高中教师可以采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以优势突出的现代化手段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内容。它符合国家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视频、动漫、图片、网络热梗等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国内外重大社会和时政新闻。学生可以在沉浸式的网络环境中感受德育课程的非凡魅力,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对新闻人物及其优良品德的赞叹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包装德育课堂的内容,让学生倍感新鲜感。教师以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强化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进行德育活动、思考德育问题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其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烈辩论,促进师生互动、学生动手参与。教师以更新颖的德育理念优化德育活动的管理、实施、组织策略,为学生打造更愉悦、更轻松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助力德育效果的稳步提升。
(二)强化正确的品德意识和行为
不少高中在开学第一课通常会举行大规模、有深度的德育活动。例如,可以开设以红色为主基调的爱国主义课程,通过多媒体、社交媒体、新闻媒体向学生传播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娓娓道来的文学作品、丰富的影视作品等。例如,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向学生讲解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伟大创业精神,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再如,组织学生开展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劳动教育,宣传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重要指导思想的生态文明理念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培养学生以绿色理念促进永续发展的思想。学校可以利用农业、林业、水类等丰富的资源,组织广大高中生适时参加劳动节、丰收节、植树节、动植物保护、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多个主题的劳动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态环保理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二、开发和实施“多彩德育”活动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要求,高中阶段应教育和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增强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与观点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高中德育工作整体上取得良好成效,促进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入推进。与此同时,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求知欲、探索欲强,“三观”尚未正式形成。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原住民”,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受到网络环境的巨大影响。笔者结合常年从事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深入研读相关学术著作,与部分高中一线教师、管理者、知名专家学者等进行深入交谈,发现部分高中教师开发和实施“多彩德育”活动课程时面临下列主要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德育体系不够完善,制约学校德育工作开展
《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明确要求,校长应“将立德树人当作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置于学校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方位强化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当前,很多高中仍面临较大的高考升学率压力,对待德育工作存在重口头宣讲,轻德育体系建设、德育实践不力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完善的德育体系。高中仍普遍高度重视智育,各方面管理工作均旨在提升教师的工作绩效与学生的高考成绩,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德育开展。部分高中未能落实“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无法将德育工作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与方方面面。学校缺乏多彩的德育活动课程,未能高度重视学生情感、人格、社交、思想等的发展,没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知识技能等。
(二)信息技术能力不强,导致德育课程内容单一
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为广大高中实施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决策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一方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中小学生不合理、不正确地使用手机,可能会使高中生暴露在名目繁多的网络暴力、网络诈骗中,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但是部分高中矫枉过正,部分班级的计算机应用通常会受到班主任的严格束缚。高中生德育工作涉及大量内容,但某些班主任不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意识,不善于利用网络更新自己的德育理念。再加上他们缺乏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制定、实施班级德育工作方案,制约了学生德育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部分班主任主要通过口头宣导相关的德育知识,利用校纪班规、“扣分制度”等管理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德育的方式和内容得不到拓展和创新,学生参与班级德育活动的热情下降,德育实效受到较大影响。
(三)德育意识行为问题,妨碍学生德育水平发展
信息化背景下,广大高中生的道德素养现状与身心发展规律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的道德意志不坚定,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他们的德育情感认知不足,社会实践缺乏,不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给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升造成较大困难。不少学生陷入负面网络信息、负面网络活动的“茧房”而无法自拔,出现各种不良的道德现象。不少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出现动摇,“三观”不那么正确乃至错误,对“三观”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认识不到位等。这些都会造成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制约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此,班主任应积极面对学生德育心理、行为的变化,采取更有力、更精准的德育方式方法,以鲜活而真实的网络课堂活动,引导与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养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推动他们为班集体、学校乃至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而提升自我。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多彩德育”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运用
(一)以完善的“多彩德育”体系支撑与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1.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当前,广大高中正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讲授、独立思考等多种活动,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校应建立“三全育人”体系,推动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活动,以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理论知识中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型思维,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及时结合社会热点、时政焦点等重大问题,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举办学术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思想素质。
2.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效果。校园文化为高中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体现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个性魅力。高中可以利用校园广场、班级内的多种多媒体显示屏,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中推进为国育人,为党育人。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宣扬拼搏奋进、朝气蓬勃的高中生形象。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等,适时向全体学生宣传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干净整洁的寝室文化、勤俭节约的餐厅文化、催人奋进的警语文化、净化心灵的橱窗文化、舒展身心的墙体文化等,持续彰显以文化人的良好效果。事实上,这些文化的背后,都有一系列具体详尽的德育活动作为有力的支撑,见证学生德育素养的发展。
3.强化心理教育和责任教育。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学校应打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计算机开展多项心理测试、心理调节活动,组织学生考前考后进行心理调适;平时强化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使他们以健康有力的心理素质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未来需要承担较大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公民责任、家庭责任、岗位责任等。学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慧学习环境,让学生进行虚拟化的社会实践、创业创新、职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以更强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拓展德育课程内容
1.强化班主任的信息化意识。班主任应熟悉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与身心发展的显著特点,掌握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与理论。它需要班主任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善于利用计算机更新自己的德育理念,例如,班主任可以深度观看网络上李镇西、王金战、魏书生等知名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的德育工作视频,从中学习他们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与传统管理手段相结合开展德育管理活动的丰富内容。班主任可以将这些信息化理念和本班学生德育活动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德育活动的范畴,以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巧妙的德育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2.丰富班级德育活动。 班主任应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德育工作,优化德育的具体内容。班主任可以设定学期、学年的整体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实施方案,每周设定一个维度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将这些丰富多元的德育内容设计成精巧的课件和层层递进的学习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德育活动的内在动机,提高德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例如,班主任可以将诚信教育作为某周的德育主题,搜索互联网中有关学生意外剐蹭私家车,在找不到车主的情况下留下字条主动要求赔偿等方面的新闻实践;可以讲解湖北某地高考中学生考试中利用手机上传答案作弊等内容,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考试诚信的问题。师生循序渐进的互动中会对现代社会中诚信仍不过时、诚信考试的理解更加深刻,培养他们诚信做人、诚信考试的良好品质。这些系列化的德育主题会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元,也会树立出正确的德育理念,逐步成为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三)以正确的德育行为意识为抓手引导学生德育发展
1.强化网络德育意识。虽然高中生接触到的网络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反映,但不少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与在社会现实存在相当大的反差。教师应引导高中生意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树立基本的网络道德意识。班主任可以组织以网络德育为主题的班会德育活动,选择针对性强、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例,引导学生端正网络德育理念,客观看待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让学生看到网络上复杂性、多元性的信息化环境,引导学生遵守基本的网络行为规范。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主线,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抓手,激发广大高中生形成善良、健康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愿,引导学生自觉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
2.端正网络德育行为。德润人心。“道德成为民智开启的首要前提”。教师在推进学生德育发展的过程中,应利用信息化技术全方位调查研究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学生使用网络的具体偏好和行为选择,制定符合学生网络德育意识的网络道德改进方案。例如,应侧重教育学生在网络游戏时杜绝言语粗俗、动作狂暴等现象;在使用社交软件、学习和利用网络知识的过程中,不得抄袭、盗用其他网络用户的作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能分享或公开他人的地址、手机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避免采用歧视性、侮辱性、攻击性的言语,不能恶意评论他人或制造、散布各种谣言;健康上网,合理安排时间,拒绝沉迷于网络等。
高中德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凝心铸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多元素质的重要抓手。高中应建立实施“三全育人”体系,以信息化技术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心理教育和责任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以更强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拓展德育课程内容。班主任应深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识,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班级德育活动;以强化学生的网络德育意识、端正学生的网络德育行为抓手,引导学生网络德育意识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程宝伟.《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意义与上海实践[J].现代教学,2020(24):9-12.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3):30.
[3]王劲松.深化《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再学习,落实管理核心素养再提升[J].教书育人,2019(14):9-10.
[4]吕莎莎,韩洁.互联网模式下德育课程模式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5):75-78.
[5]苏芳,李丽华.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中职德育教育模式[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4):130-132.
(责任编辑:朱福昌)
*基金项目:2023年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立项课题“信息技术支撑下‘多彩德育’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研究”(AH20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