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管理中的个性化关怀与集体意识培养

作者: 李建英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的培养常常存在冲突,班主任需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兼顾二者。在德育活动设计、团队任务分配及班级制度建设中,通过个性化关怀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同时通过集体荣誉感的激发与制度的约束增强集体意识。此外,家校共育中的共情教育在平衡个性发展与集体责任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班主任与家长的密切合作,促进个体发展与集体意识的共同提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实现初中学校学生管理中个性化关怀与集体意识培养的平衡。

[关键词]学校学生;个性化关怀;集体意识;平衡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集体意识,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核心难题。班主任必须既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要避免个性化教育过度强调自我,弱化集体责任感。因此,在学校学生管理中,找到个性化关怀与集体意识培养的平衡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性化关怀与集体意识培养的矛盾与痛点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班主任不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还要承担管理的责任,虽然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管理班级,但大多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因此,他们需要在教学与管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确保学生在学业和行为方面都能取得进步,而这两者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冲突。

(一)个性化需求增多

每个学生的兴趣、性格和学习风格都存在差异,如何通过德育活动促进个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例如,在德育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普遍需求,还应鼓励学生在班级内通过自我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体现个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但这也意味着班主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确保德育目标与个体成长相契合。

(二)集体荣誉感与个体成就感之间不平衡

在学校学生管理中,集体荣誉的建立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但如果过度强调集体目标,可能会忽视个体的独特需求和成就感。因此,班主任在开展集体活动或竞赛时,既要鼓励学生为集体荣誉而奋斗,也要注重个人贡献的认可与激励。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奖励机制,帮助学生在集体成功中找到个体的成就感,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个性化关怀容易削弱集体意识的培养

当班主任特别关注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时,其他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班级的整体氛围。班主任在进行个性化关怀时,要注重在关怀中融入集体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比如,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我定位,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二、家庭教育忽视集体意识培养

家校共育中的共情教育也是学校学生管理中的难点。在家校共育过程中,部分家长可能过于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忽视了集体意识的培养。班主任需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强调共情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理解培养孩子的集体责任感与团队合作精神。同时,班主任也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帮助学生在家庭与学校中形成一致的价值观,从而有效促进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的双向提升。

家校合作也是学校学生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的延续。班主任和家长应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及尊重,因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完成培养学生成才的使命。然而,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家长过度关注孩子个性发展的情况,忽视了集体意识的培养。因此,班主任需要通过共情教育,帮助家长理解个体发展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平衡,并在家庭环境中融入集体意识的培养。

(一)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家长的定期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掌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可以向家长传达班级集体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班主任要注重共情,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担忧和期望,帮助他们认识到个体发展与集体意识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促进的。

(二)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等方式,引导家长共同参与集体荣誉的建设

例如,班主任可以鼓励家长在家庭中设置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也能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我定位,还能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使他们更加支持学校的集体活动。

此外,班主任应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例如,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个体对集体的贡献与责任。通过在家校共育中融入共情教育,班主任不仅能增强家长对教育的支持,还能在个性化关怀与集体意识的培养中实现有效的平衡。

三、班主任工作中对个性化关怀与集体意识培养的平衡

(一)在德育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尊重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德育是班主任在学校学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德育活动中,班主任不仅要强调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的集体培养,还要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质,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例如,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分配任务,让性格外向、善于交流的学生负责团队的沟通工作,让性格内向但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负责活动的策划和安排。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作用,还能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德育活动的设计应避免单一化和固定模式,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和特长,设计多样化、层次化的活动。这不仅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机会,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德育活动不再局限于主题班会,而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团队竞赛、文艺表演等形式,赋予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个人风采的机会。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关怀不仅有助于个体发展,还能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更好地融入和成长。

2.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班级集体管理中的核心技能之一。在德育活动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在集体中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例如,班主任可以设置学生自主设计德育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规划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规则并负责组织实施。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领导力、组织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实现个性的发展。

此外,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估,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例如,在每次德育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可以安排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和未来的努力方向。这种自我评估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还能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3.注重德育活动中的价值引导。在德育活动中,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需要班主任在活动过程中巧妙融入集体意识的培养,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体的独特性与集体利益并不冲突,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二)在集体荣誉中培养个体成就感

在初中学校学生管理中,集体荣誉感的建立是促进班级凝聚力、提升班级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此过程中,个体成就感的培养常常被忽视。班主任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策略,让学生在为集体荣誉奋斗的同时,能够获得个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反馈,进一步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为此,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多样化的表彰与激励机制。在集体荣誉中培养个体成就感,首先要通过多样化的表彰与激励机制,使学生的个人努力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肯定。传统的班级荣誉评比往往只注重整体结果,比如,班级在学校竞赛中的排名、集体评比的优胜情况等,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中的个体贡献。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标准会让一些学生,特别是那些个人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难以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降低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班主任可以通过设立个人奖项,如“最佳组织者”“最具潜力成员”等,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集体活动中看到自己努力的价值。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整体表彰,这种个性化奖项能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集体活动,并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同时,这种机制也可以激发班级中其他学生的潜能,让更多学生敢于展示自我,从而为班级集体荣誉的提升贡献力量。

2.激发学生在团队中的责任感和领导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或精神的表彰层面,还应通过具体的任务分配和责任赋予提升他们在集体中的参与度和责任感。班主任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团队任务,给予每个学生发挥自我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例如,在班级开展的各类集体活动中,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承担一定的角色。

班主任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帮助他们认识到个体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班级荣誉,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积累经验和成就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集体荣誉的获得中感受到个体的价值与成就,进而自发地为集体的荣誉继续努力。

3.引导学生在集体荣誉中进行自我反思与提升。为了让学生在集体荣誉中获得持久的成就感,班主任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在集体荣誉的获得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视自己在其中的不足之处,过度沉浸于荣誉的光环中,导致个体成长停滞。因此,班主任应在集体荣誉获得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促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

例如,在班级取得某项集体荣誉后,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鼓励每位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为集体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升。这样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成就感,还能促使他们在今后的集体活动中不断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三)在制度建设中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从班级制度管理角度开展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将管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班主任可以在制度管理环节转换教育角色,适当弱化自身在班级制度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干预和影响,将建立班级制度、管理班集体的权力交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在制度的框架内逐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个体与集体的协调发展。

1.制度的明确性与可执行性。班级制度的制定应具备明确性和可执行性,避免流于形式。班主任需要在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保制度内容既能规范班级整体行为,又能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例如,在班级考勤、卫生、课堂纪律等方面,班主任应设定清晰明确的标准,确保每个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制度设计时要避免过于繁杂和细节化,重点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可操作性,让制度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而不是束缚他们个性发展的条条框框。同时,制度的执行也需要保证公平和透明。例如,班级的值日制度可以设定轮流执行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责任,而不因为性格差异或学业优劣受到不公平待遇。通过公平透明的制度执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体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学生的自律行为提供良好的榜样和示范。

2.保障每个学生参与制度建设的机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可以通过民主化的制度设计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与调整过程中。例如,在制定班级纪律或活动安排时,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讨论或投票表决,让学生对制度内容进行选择和表态。这样的参与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还可以促使他们在制度执行中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班级制度中找到自己的责任感,同时也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和调整。这种主动参与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还能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班级制度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注重制度中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制度的实施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通过合理的激励与惩罚机制,鼓励学生在制度框架下实现自我管理与成长。在制度建设中,班主任应当注重激励机制的设计,让学生能够通过遵守制度和表现出色获得成就感。例如,可以设立“自律之星”或“班级榜样”等荣誉称号,对在制度执行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班主任也可以结合个性化关怀,通过奖励机制帮助一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融入班级集体。

在初中学校学生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在个性化关怀与集体意识培养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团队任务的设计和班级制度的建立,帮助学生在集体中发展个性、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家校共育中的共情教育是实现这一平衡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梁江昌.“以人为本”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4(5):110-112.

[2]姜红英,刘丰新.初中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2024(21):114-116.

[3]褚美娟.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4(13):6-8.

[4]巨有福.浅析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甘肃教育研究,2024(8):54-56.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