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学生管理中组织班级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作者: 徐琳[摘 要]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要基于立德树人视域开展班级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实践、人际交往实践、社会生活实践等方面的活动。在自主管理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置换角色、深度沟通、建设班级精神文化,进而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在人际交往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完成团队项目,商讨可行性方案,解决具体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科普宣传等活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立德树人;实践活动
学校的立德树人教育,关键要找准切入点,探索适应学生的方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故此,班主任可引导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1]班主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班级为平台,组织他们参加自主管理实践、人际交往实践、社会生活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铺就一条健康成长的阳关大道。
一、自主管理实践,促发责任态度
(一)置换多重角色,共鸣共情
引导学生参加自主管理实践,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有效的管理机构,班干部是班集体的管理核心,也是班级自主管理的主要力量。班主任要引导更多的学生竞选班干部,激发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自主管理中。[2]班主任可以采用置换角色、深度沟通、建设精神文化这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实践。置换多重角色就是班主任和班干部互换角色、班干部和班级成员置换角色,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这样能促使大家形成共鸣、共情,更主动地配合班干部开展班级自主管理。
在学生自主选举班干部的时候,班主任可以让他们先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是班主任,想一想班主任希望班干部能承担什么责任,希望班干部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如有一名学生有所感悟,认为:“我觉得班主任希望班干部有一定的主动性,可以自己管理好班级学生,带动大家自主学习。”在选出班干部后,可以让班干部想象自己是班级成员,思考同学们希望有一个怎样的班干部。如有一名学生表示:“我觉得同学们希望有一个能担当的班干部。遇到事情,班干部不会推卸责任,而是会带领同学们一起找到解决的方法。”此外,还可以让普通学生想想自己是班干部,思考班干部希望同学们如何配合自己的工作。如有一名学生认为:“班干部一定希望同学们能一呼百应,不会对班级活动坐视不理。”
在置换多重角色的基础上,学生会认识到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投入班级自主管理中。也使班干部更有号召力,班级成员干劲十足,促使所有人更具有责任心,更善于管理。
(二)尝试深度沟通,化解矛盾
在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时,必然会遇到多种问题,产生各种矛盾。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深度沟通,帮助他们化解矛盾,解决实际问题。
在劳动委员组织大家参加大扫除时,由于有的学生认为分工不公平,给自己安排了过多的工作,因此,产生不满,他和劳动委员产生了矛盾。为了化解矛盾,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尝试深度沟通。首先,要让双方都思考一下自己的交流方式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存在咄咄逼人、大声喧哗等现象,双方都要做到心平气和、理性交流,从而最大化提升沟通的效果。其次,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劳动委员可以反思自己分配的工作是否合理,同学们也可以说说自己认为如何分配才更为公平。最后,召开班级会议,组织大家一起协商如何合理分工,做好大扫除工作。例如,有一名学生建议:“可以采用自主报名的方法。劳动委员先列出各种劳动岗位,然后每个学生选择报名三个备选项目,选择同一项目的同学可以相互协商。”
通过班主任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自主管理实践中要避免发生冷战,要尝试和班主任、同学、家长进行多元深度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班级管理效果。
(三)建设精神文化,拼搏上进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也是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设计班级标语、布置黑板报、设置班级读书角等方式创建班级精神文化。久而久之,能让学生受到感染,逐步形成拼搏上进的心理。
在设计班级标语时,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具有象征精神的动植物,将其作为班级的标识物,然后围绕其设计标语,展现拼搏向上的精神。如有一名学生认为“猛虎”象征着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他认为可以将“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班级的标语。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出版和“拼搏上进”有关的黑板报。例如,可以收集一些具有拼搏精神的英雄人物事迹,在黑板报中讲述他们的故事,画出他们的形象。如有一组学生在设计黑板报时想到了女排队员的拼搏精神,他们绘制了女排在比赛场上的飒爽英姿,还撰写了歌颂女排精神的散文和诗歌。结合班级读书角,班主任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拼搏上进”进行布置。如可以选择一些和英雄人物有关的故事书,放置在读书角供同学们阅读。
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有助于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增进彼此的友谊,使学生融入良好的班级生活氛围中,进而激发大家精神向上,助于同学们将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行为。
二、人际交往实践,培养合作精神
(一)基于成长需求,设立团队项目
引导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实践,也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班主任要协调好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让他们相互帮助,更好地开展班级实践活动。班主任可以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展各种团队活动,让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满足成长需要。高中阶段是学生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形成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要基于该年龄段的成长需求,设计一些能展现青春活力的团队项目。
下面以“我的青春我做主——班级文艺汇演”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该团队项目和青春有关,正好适合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此外,该活动需要学生合作互动,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因此,能满足他们个性化展示的需要。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职位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该项目。如可以分成导演组、道具组、节目编创组、演员组、联络组等各种不同的部门。演员组还可以根据表演节目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小队。
在参与团队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要和同伴合作互动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在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他们可以直面问题,坦诚交流,提升团队项目的完成度。
(二)发挥成员所长,商讨可行方案
在组织学生开展人际交流实践时,班主任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在相互协商和讨论中拟定可行性方案,并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迁移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提升实际行动能力。
在“我的青春我做主”项目中,班主任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有一名学生缺乏歌舞才能,无法加入各个表演小组中,所以他感到很沮丧,一直流离在整个团队之外。该学生口才比较好,擅长和他人交流,于是,班主任可建议该学生参与联络组的活动中。正是因为知人善用,该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提出了不少可行性方案。例如,班级缺少具有乐器演奏才能的同学,仅有的几名学生需要参加多个小组的活动,这让他们感到十分疲劳。该学生建议让道具组配合,让善于演奏的学生先录制下演奏的乐曲,这样便能减少他们的工作负担,也让排练得以顺利进行。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在活动中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班主任要擅长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可能地给予他们鼓励和期望,让他们激发自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商讨可行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能不断成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三)倡导支持互助,解决具体问题
引导学生相互支持,解决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这也是人际交往实践的重要环节。班主任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实际活动情况,抓住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商讨该如何解决。随着活动的深入,他们会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切实解决问题。
在节目编演的过程中,小品组的学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发现自己面临编剧难、找演员难、配合难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排练的进度受到了很大影响。在他们都灰心丧气,想要撤销这个节目时,班主任要给他们鼓励,提出中肯的建议,让他们相互支持,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如对于编剧难的问题,可以采用博采众长的方法,召集全体学生召开研讨会,如有的学生建议借鉴类似的作品,还有的学生主张在借鉴的基础上改编创新。在集思广益之下,终于解决了该问题。对于找演员难的问题,则可以组织演员竞选活动,让每一组试镜的同学表演同一个片段,在对比中就能很容易地分辨出谁最适合某个角色。对于配合难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多磨合,增加配合表演的时间。演员们彼此熟悉了,自然配合度也有所提升。
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是团队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对完成实践项目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和鼓励,少一些埋怨和指责,这样才能解决各种问题。
三、社会生活实践,树立价值观念
(一)志愿服务类,培养道德情操
社会生活实践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它也是班级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类、科普宣传类、政治参与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志愿服务类是引导学生参加义务劳动、义卖、义演等志愿者服务,让他们尝试将关爱献给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助老志愿服务”中,班主任安排学生分小组活动,先联系社区负责人,了解在自己所住的社区中有哪些老人没有和子女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他们目前生活面临的最大困扰是什么。此后,让学生参与敬老活动中,传递自己的一片爱心。如有的学生认为,老人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家人的关爱,所以他选择每周抽一点时间和老人谈心,给老人读报,帮助老人排遣内心的孤独。活动结束,再要求学生回到课堂,说说参加这次活动获得了什么启迪,谈谈内心感受。如有一名学生表示:“我发现小区中有一些独居老人实际上有儿女,但是他们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所以无法照顾他们。我认为,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独居老人的问题,给他们关爱。”
志愿服务是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了改善社会和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劳动。通过这类活动,学生试着贡献爱心,并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有助于学生形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二)科普宣传类,锤炼创新能力
科普宣传类活动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外拓展学习,了解各种科学知识,并试着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知识。科普活动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也能让他们展现自己的创造性,生发独特的想法。
在“垃圾分类的奥秘”主题活动中,班主任组织学生先搜索课内外知识,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内容。例如,垃圾分类分哪些种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这对于环境保护有哪些好处?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止环境污染,是否取得了一些成效?此后,再安排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例如,可以采用绘制连环画的方式,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垃圾分类的知识。又如,可以拍摄短视频来告知人们垃圾不分类的害处是什么。还有的学生选择创作童话作品,通过垃圾之间的“对话”,告诉读者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活动之后,班主任让学生通过线上展示和线下交流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成果,并评选优秀作品,看看哪一位同学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科普知识。
通过科普宣传活动,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与科学技术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要融入创新实践中,为更好地建设家乡和构筑美好生活作出贡献。
(三)政治参与类,启迪公民意识
政治参与类活动是指学生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直接或间接参与政府的决策或公共政治生活中。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切实参加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活动中。
城市居民自治是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班主任可以联系社区有关部门,带领学生参与城市居民自治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居民大会,探讨目前小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有一个小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些人遛狗的时候让宠物狗随地大小便。学生可以参与该问题的讨论,提出可行性建议。有一名学生提出:“我觉得小区不能阻止居民遛狗,而应该从如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入手研究。我建议可以在小区的绿化带中设计若干个‘狗厕所’,能让遛狗的居民解燃眉之急。同时,居委会还要在广播中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知道宠物狗随地大小便是不文明的行为。”
通过政治参与类活动,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各项活动的主体。该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以后也要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中。
班级实践活动内容多种多样,包括自主管理实践、人际交往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等多个方面。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中,而且要将这些活动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责任意识,提升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他们全面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积忠.立德树人在班级德育实践中的特殊作用[J].青年时代,2015(19):216.
[2]段多梅.高中班主任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德育能力的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