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问题做成三件事, 促乡村教师持续成长
作者: 陈小红“所有的事业,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是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能力。”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关键的人是教师。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乡村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下,直面问题,把问题做成三件事,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把问题做成正事
何为正事?即正儿八经的事,正中下怀的事。走进笔者曾经服务过的石梁小学,你会发现教师很向往出去学习,却总是拒绝外出培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石梁小学在职教师37人,平均年龄36岁,女教师32人。“二娃时代”,是女性生育养育高峰。目前,备孕、怀孕、做产、孩子3岁以内的、5岁以内的、再加上临近退休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62%。这类教师因为家学矛盾,通常是不太愿意外出学习的。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思考:既然你走不出去,那我就请进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与名师相约”系列活动,把省区市各地名优师、特级教师请进校园,把智慧、理念、策略送到教师身边。一年来,我们组织的“与名师相约”活动共13次,平均每月1.6次,涉及体育、数学、班主任基本功、班会课、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多门学科,多个方面。除此之外,我们也十分重视网络培训,特别是与省内外结对学校进行线上同步教研活动。乡村教师不出家门就能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同步教研。老师们由衷地说:不出校门,能与大咖面对面,不容易,很幸福!把问题做成正事,回报你的便是正心正气、正能量。
二、把问题做成大事
何为大事?即大有可为之事,大有文章之事。校本教研是教师发展最经济最有效的路径。教师培训每360学时中有120学时是校本培训的学分。但现状是:不管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态度、数量、质量、效果如何,每年24学分都能拿到。教师们拿得不清不楚,不咸不淡,不精不诚。
如何破解?我们尝试采用“学分制”规范校本培训的管理和评价。在“学分制”下,教师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通过学分,记录、量化并评价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次数、态度、质量等。“学分制”管理下,教师的校本培训有了自主权、选择权,有记录、有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梳理“学分制”管理手册,很多数据可以成为下一学年校本培训主题、内容、形式方面的决策依据。把问题做成大事,做出仪式,工作将大有起色,大有可观。
三、把问题做成故事
有人说,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比赛。我非常认同。不是因为比赛能让你获得荣誉,扩大影响力。而是在备赛过程中,个人全力以赴地学习与领悟,团队精益求精地打磨与提升。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一次备赛就是一次历劫,一次比赛就是一次飞升。当下,各级各类教师比赛很多,但真正渴望比赛、愿意参赛的老师并不多。
怎么办?我们决定把教师比赛做成故事,让参赛教师都来讲故事。我们约定,每每遇到赛事,学校或参赛个人便发出邀请,组成智囊团、备赛团。赛前,智囊团运用智慧与才能倾全力引领、提升;备赛团全程参与,一齐搜集资料,一齐出谋划策,一齐准备教具学案。备赛的过程,就是全体总动员的过程、内化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比赛结束后,学校组织“我的参赛心路历程故事会”,故事的主角便是参赛教师。瞧,音乐老师所带的合唱队获得区一等奖,她非常感谢老师们对合唱队员的支持和关心;第一次参赛的老师,讲述了比赛心路历程,从煎熬、纠结到豁然开朗,言辞里充满着恳切;她,第二片区语文课堂教学第一名获得者,讲述了磨课团队的无私奉献,泪光涟涟;有的分享获奖经验,有的反思失败后的教训……一个个真人,一件件真事,一段段真情。小故事中映射出的是大道理、大团队、大温暖。
其实,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每一个问题的来临,都是教育的最好契机。珍惜每一个问题,做成正事,是职责;做成大事,是智慧;做成故事,是生活。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