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领导力在中小型学校治理中的作用

作者: 朱峥

[摘 要]探讨了教师领导力在中小型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分析了校本管理框架下教师如何通过提升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案例分析,阐述了教师在学校治理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问题,指出当前中小型学校中教师参与管理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通过采取制度保障、教师自主管理培训以及加强教师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评估中的参与度等策略,提升教师领导力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教师领导力;校本管理;自主管理;学术权力;学校治理

一、教师领导力的内涵与作用机制

教师领导力是现代学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实现对教学、科研及学校整体发展的积极引领。从学校治理的角度来看,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而且是学术权力的重要承载者。教师领导力的有效发挥,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一)教师领导力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方面,还涵盖了课程开发、学术创新和团队建设等多个维度

具体而言,教师的教学领导力是指其在课堂教学和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创新、学生管理等。这种领导力的核心是教师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积极探索并实施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以此推动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此外,教师的学术领导力在教学科研领域尤为关键,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个人学术水平的提升上,还体现在对学科发展方向和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引导上。[1]

(二)教师领导力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

现有研究表明,许多学校在治理中过度依赖行政权力,导致教师的学术权力被边缘化,削弱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感和自主性。因此,合理配置学校内部的权力结构,提升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话语权,是促进学校治理水平提升的关键。例如,学科组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应在制度上保障其学术自主权,使其能够自主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

(三)教师领导力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力上

通过合理授权,教师能够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方面,教师的专业判断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这些过程中不仅要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还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团队合作等手段提升整体的管理效能。例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自主性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

二、中小型学校教师领导力现状分析

(一)行政权力过度集中和教师学术权力弱化

在中小型学校中,教师领导力的现状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主要受到行政主导权力过强、教师学术权力边缘化的影响。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潜力。许多中小型学校的权力结构仍以行政权力为核心,教师在学校治理中的话语权较为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这种行政本位的管理方式削弱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自主性,导致了学术权力的边缘化现象,使教师领导力在实际中受到压制。

(二)教师参与度不足

教师领导力的发挥还受到资源和制度的限制。一些中小型学校虽然具备一定的自主权,但教师在校本管理中的参与度有限,主要体现在教学事务上,而在学校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方面缺乏足够的发言权。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教师的管理积极性降低,也使学校的决策难以反映一线教学的实际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的治理结构常常偏重于行政层面,忽视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三)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教师在中小型学校的领导力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部分骨干教师由于专业水平较高,能够在教学中发挥较大的领导作用,尤其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然而,更多的普通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参与机会,其领导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难以在学校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角色。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也受限于学校的资源投入不足和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导致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停滞不前。[2]

三、校本管理下的教师领导力提升策略

校本管理模式下,教师领导力的提升不仅是学校实现自主治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路径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多维度的实践路径,校本管理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使其在学校治理中发挥更为积极和关键的作用。

(一)需要依托校本管理给予的自主权

校本管理框架赋予教师在学校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尤其在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进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的专业权威和学术话语权是确保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的基础,因此,教师领导力的充分发挥需要依托校本管理给予的自主权。通过设立教师学术委员会、学科组自主管理制度,学校能够为教师参与决策提供制度化的保障,让教师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样的管理结构不仅增强了教师在教学事务中的发言权,也确保了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中具有更强的主导作用,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需要通过系统的支持和培训体系来实现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通过校本管理的实施,推动教师自主管理的实践。例如,学科组作为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承担着课程开发、教学探究和教学评价的重要职责。通过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专业指导,学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并发挥其领导作用,进而提高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意识和执行力。实践表明,学科组自主管理模式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参与度和创造力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此外,通过校本培训、教学研讨等形式,教师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3]

(三)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校本管理下提升教师领导力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往往以行政为主导,教师的学术权力被弱化,导致教师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感不足。为了破解这一困境,校本管理主张行政事务与教学事务的分离,强化教师在教学事务中的决策权,通过合理下放行政权力,减少对教学工作的干预。研究表明,这种权力的合理分配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增强学校整体的管理效能。通过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简化管理层次,学校可以为教师领导力的发挥创造更为宽松和灵活的制度环境,使教师能够在教学领域内自主开展创新工作。

(四)需要在学校文化和制度环境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教师领导力的提升还需要在学校文化和制度环境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学校文化对教师的领导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积极、包容、支持创新的学校文化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与责任感。因此,学校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形成共同进步的氛围。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教师自评和互评制度,定期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效果,进一步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表现。教师领导力的提升还离不开外部资源的支持。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如外出参训、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提升学术能力和领导素养。

(五)校本管理为教师领导力的提升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教师不仅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管理和领导作用,还能够在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中贡献智慧和力量。学校应鼓励教师更多地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中,例如,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改革方案以及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教师应有更多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这种深度参与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还能够促进学校治理的民主化和透明化。[4]

综上所述,校本管理模式下的教师领导力提升策略,不仅需要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自主权,还要通过完善的支持体系和合理的权力分配机制,帮助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架构、提供全面的专业发展支持、优化学校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学校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潜力,实现治理效能和教学质量的双重提升,进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现代化。

四、学校教师领导力提升的着力点

在中小型学校的治理中,教师领导力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推动整体管理结构的优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逐步提升教师的领导能力,确保其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强化教师在校本管理中的自主性

校本管理强调学校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和管理参与机会,这一机制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领导潜力。通过成立教师领导小组或学科组,明确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评估和教学改革中的责任,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在专业领域的主导作用。学校应确保教师在课程开发和教育质量改进等方面拥有较高的自主性,鼓励他们提出建设性建议,从而形成一个教师主导、管理者支持的教学发展模式。

(二)构建教师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同机制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行政权力往往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学术意见在学校决策中难以充分体现,这种权力失衡会制约教学创新和专业发展。中小型学校应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或教师代表大会等机构,构建学术与行政的协同机制。在此机制下,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等重要决策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行政部门则应更多承担支持和协调的职责,避免对教学事务的过度干预。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能够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辅相成。

(三)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领导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因此,需要系统性的培训和发展支持。学校应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会,提升教师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帮助他们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中承担更多的领导角色。学校可以通过“导师制”等方式,鼓励骨干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分享教学经验和管理心得,从而实现教师整体领导力的提升。这样的机制不仅能促进了教师个体的成长,也会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

(四)优化教学与行政事务的职能分配

在中小型学校中,清晰划分教学事务与行政事务的职能边界,是提升教师领导力的关键。学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转变,减少对教学的直接干预,让教师能够专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的创新。具体措施包括减轻教师的行政负担,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改进教育方法,推动学科组的自主发展。

(五)推进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化

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应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战略规划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学校可以通过制度化手段,例如,设立教师代表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教师意见等,确保教师在学校重大决策中的参与度。这种参与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还能够促使学校管理层更好地理解和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务实。

中小型学校要提升教师领导力,必须从加强教师的自主性、构建学术与行政的协同机制、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化职能分配和推进制度化参与等方面入手。通过这些着力点,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改进。

教师领导力在中小型学校的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还与学校整体发展和管理效能息息相关。通过教师领导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平衡学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推动校本管理模式的深入实施,从而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教师领导力的提升有助于推动学校的学术进步。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其专业性决定了他们在课程开发、教学实践等领域的主导地位。然而,当前的中小型学校往往过度依赖行政权力,忽视了教师的学术话语权。因此,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中间管理层次,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将有助于提高学校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校本管理的深化,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与责任感。校本管理的核心在于将管理权下放至学校基层,尤其是教师群体,提升教师的参与度和决策权。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将有效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学校应积极营造支持教师领导力发展的环境,构建健全的教师参与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设立教师学术委员会、强化教师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可以有效制衡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确保教师的学术权威得以尊重和发挥。学校应加强教师领导力的培训与发展,特别是通过校本教研和专业发展培训,提升教师的管理素养和领导能力。

教师领导力的有效发挥不仅是中小型学校治理模式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而且是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未来,学校治理应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学术权力,构建以教师为核心的治理结构,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全友,李素英,张树军.要重视教师中非正式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J].党史博采(理论),2007(24).

[2]吉林省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发挥中小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教师发展论,2010(285):41-43.

[3]于维涛.教师的学术权力在中小学校行政权力中的地位和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8(24):45-46.

[4]陈晓飞,贺光明,邓佳贝.新时代高校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意愿与动力研究[J].江苏高教,2024(7):40-56.

[5]邓冬华,罗敏,查红宇.现代学校治理视域下教师自主管理的探索[J].交流,2024(14):34-35.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