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作者: 陈显亮

[摘 要]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大语文理念要求语文教学不局限于教材知识传授,而是拓展到文化学习、审美熏陶与人格塑造,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要实现层次化、综合性与灵活性,确保各方面内容得到充分关注。基于大语文视域,通过分阶段调整课堂时间、合理分配跨学科时间、增加互动与自主学习时间,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策略。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时间;语文教学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1]。其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2]。而大语文理念强调将语文学科的教学从狭义的教材知识传授拓展到广阔的文化学习、审美熏陶与人格塑造,耦合《新课标》中全面发展的要求[3]。在大语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间分配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深度、学生思维发展的广度以及课堂生成的灵活性。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大语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时间分配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时间管理与优化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持。

一、大语文的内涵

大语文是一种基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新理念,拓宽语文教育的内涵,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语文教学的多维度发展,培养学生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备扎实的基础,还能在文学、历史、文化等领域形成广泛的知识结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育要强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强调语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工具,而且是理解社会、历史、文化及思想的载体。同时,政策中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并强调“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语言经验”,这一点与大语文的理念高度契合,体现了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大语文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不仅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重视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实现“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育目标[4]。

二、大语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时间分配的原则

(一)层次化分配原则

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逐步积累和建构的过程,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6]。因此,大语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间分配应体现出发展性的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当分配不同的学习重点和时间量。低年级阶段的教学时间应主要集中在语言基础的掌握,如拼音、识字、基础阅读等技能训练;高年级则可以逐渐增加文学阅读、写作训练以及文化理解等深层次内容的教学。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应逐步扩展,确保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在适当的认知水平上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综合性分配原则

大语文视域强调语文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与整体性发展。根据杜威的整体性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割裂,而应将知识与生活、技能与情感融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时间的分配应考虑到语言、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的融合。教学时间不仅要用于基础语言技能的培养,还应适当分配时间让学生接触文学经典、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拓宽文化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理解。语文课的时间安排应避免过度集中在单一技能的训练上,而是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

(三)灵活性分配原则

大语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从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到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提升,实现语言学习的多维度拓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基于已有经验生成新的知识和理解[7]。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间分配应具有灵活性,充分保障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时间。课堂时间应不仅用于教师讲解,也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探讨、互动和项目式学习。此种教学时间分配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能增强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也能提升其在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能力。

三、大语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时间分配策略

(一)分阶段调整课堂时间,符合认知发展需求

大语文视域下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间分配时,需要遵循层次化时间分配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认知能力相匹配,促进学生的全面语言能力发展。

1~2年级:基础语言能力培养为主。在1~2年级阶段,学生主要处于语言学习的启蒙阶段,基础语言技能(如识字、拼音、朗读和书写)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大语文视域下,教师要将40分钟课堂时间的大部分(约25~30分钟)用于基础语言训练,强化学生的字词识记、拼音应用、朗读技巧和书写规范。剩余的10~15分钟可以用于简单的语言运用,如情境对话、简单的课文理解及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3~4年级:文学理解与语言应用结合。在3~4年级,学生的语言基础逐渐稳固,认知能力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增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和鉴赏的教学时间。在40分钟的课堂中,约15~18分钟可以用来进行基础的语言技能训练,如生字学习和朗读训练。剩余的20~22分钟则可以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语言艺术以及文化背景。

5~6年级:文学作品分析与写作训练为主。进入5~6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语言能力已经逐步成熟,语文学科的重心应逐步转向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与写作训练。在大语文视域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写作能力。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分配中,教师可以将10~12分钟用于生字复习和语言技能的巩固,剩余的28~30分钟则用于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写作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分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文学元素及艺术手法的应用,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合理分配跨学科时间,拓宽知识视野

在大语文视域下,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是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与语文知识相配套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学科内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拓宽其知识视野和提高其综合能力。在40分钟的课堂中,在前8~10分钟,教师可引入跨学科背景,简要介绍与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或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之前建立跨学科的知识框架。在中间20~22分钟,教师可进行主要的语文教学,聚焦文本的语言、结构、情感等内容,深入分析和讲解诗歌或文章的内涵,确保学生对语言技巧和艺术表现的理解。在最后的8~10分钟,教师应安排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跨学科内容,探讨文本的多维度意义和背后的文化或历史背景,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为例。《浪淘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言诗,表达了诗人尽管屡遭政治波折,但仍保持乐观豪迈的胸怀。教学目标包括:(1)正确认读“曲、簸、涯”三个生字;(2)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意境,体会情感;(3) 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认知能力。课堂的前8~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唐代历史背景及刘禹锡的生平,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讲解唐代政治动荡及刘禹锡的困境,学生更能体会诗人豪迈的情感。同时,教师介绍黄河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九曲黄河”在诗中所代表的自然力量和历史积淀。接下来的20~22分钟,教师重点讲解诗歌的语言艺术,分析“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两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展现黄河的浩渺和波澜壮阔。通过“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的拟人和比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景象与诗人命运的关系,感受诗中的情感表达。最后的8~10分钟,教师组织小组讨论(4~5人一组),结合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探讨诗歌中的“黄河”与“银河”的象征意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在诗中象征什么?如何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增加互动与自主学习时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大语文视域下,课堂教学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灵活性分配原则,教师应通过灵活增加互动与自主学习时间,确保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主动思考、批判性探讨以及自主探索。具体课堂时间(40分钟)分配思路如下:(1)引入与激发兴趣:5~7分钟。在课堂开始时,教师简要引入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通过提问、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铺设基础。(2)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14~16分钟。教师围绕课文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如识字、写字、语言表达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文本的基础内容。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文本,深入讲解一些文化或情感层面的知识。(3)互动自主学习环节:12~14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更多的互动内容,如角色扮演、问题探讨、项目式任务等,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并通过合作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互动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4)自主学习与总结反思:5~7分钟。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思考、总结或进行短小的创作任务。这样,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自主探究。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少年闰土”为例。引入与激发兴趣(5~7分钟)环节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童年生活中的有趣事物和独特经历,如“你们小时候有过哪些有趣的发现?”“记得自己小时候做过的最冒险的事吗?”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与课文中的情节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介绍《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主题,讲述闰土的童年与其家庭背景,进一步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背景信息。

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14~16分钟)环节中,教师围绕课文进行知识讲解,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如识字、写字、语言表达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受文中的情感和节奏,特别是通过细节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少年闰土”的形象,如他带着银圈、捏着钢叉的动作,以及他和主人公的互动。教师还可以对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进行讲解,如“猹”“闰月”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互动自主学习环节(12~14分钟)环节中,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设计互动任务,让学生独立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其中,学生可以扮演主人公,通过讲述他第一次见到闰土的情景,表达对闰土生活的惊讶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闰土,体验他在自己家乡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对话呈现出闰土对主人公的羞涩与热情。通过此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还能通过语言和情感的表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同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征。例如,学生扮演闰土时,可以引导他思考:“作为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孩子,闰土对城市生活有哪些好奇?”“你认为闰土如何看待与主人公的友谊?”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同时提升其语言表达和情感共鸣能力。

自主学习与总结反思(5~7分钟)环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行总结反思。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你是少年闰土,你会怎样描述你的家乡和你的童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重新表达文中闰土的生活场景,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少年闰土的一天。通过自主创作,学生将学到的语言技巧和理解与自己的体验结合,培养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化学生的文化感知与情感理解。

在大语文的理念下,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时间分配的策略,提出了基于大语文视域下的优化路径,尤其是在跨学科知识整合、认知发展分阶段调整和互动自主学习环节中的时间安排。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用这些时间分配策略,尤其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2024-10-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45.

[3]张萌秦.大语文视域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4,24(4):119-122.

[4]晁娜.“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J].学苑教育,2023(19):82-83,86.

[5]白晨.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3.

[6]吕丽娜.皮亚杰建构理论对新文科教学的启示[J].大学,2023(11):1-4.

[7]杨晓东,徐兆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域下语文课程教学困境及解决策略[J].汉字文化,2023(6):134-136.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