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小学班会开展现况、困境及应对策略
作者: 张峰峰 李忠辉 金晓雪
[摘 要]班会作为班级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该研究基于对250名农村小学生、5名农村小学班主任的调查发现,由于学校管理层面的不足、班主任对班会功能的忽视、家长的不重视以及学生自我意识的薄弱,农村小学班会正面临着开展频率低、呈现形式单一、主题类型分布不均、实践效果不佳等困境。基于此,为了提升班会实效性并充分发挥班会功能,学校应优化主题班会课时分配与监督机制,班主任应不断创新班会模式,家长应转变“唯分数论”的态度。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会;频率;形式
一、研究背景
早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就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将班会正式纳入课时安排。班会作为班级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指在班主任领导和指导下或者是同学自发的,以班级为单位,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组织的对全班同学开展教育的活动,是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1]班会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解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实现其健康成长,还可以促进班级团结、提升班级凝聚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处于弱势地位。[2]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其地理位置过于分散和偏僻,普遍面临办学条件较差、师资保障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出现“小而差”“小而弱”的状态。[3]与其他群体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常表现出自卑、焦虑等问题心理[4]。同时,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农村小学生日常上下学途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再加上农村学校缺少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的长期缺席或照顾不周,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人际交往问题亟待解决。[5]而诸如心理健康、生命安全、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等相关主题班会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普及基本安全知识、熟悉并掌握人际交往之道。
梳理目前与班会相关的主题研究可以发现,从研究内容来看,探究班会特定育人功能占据绝大多数,而探究班会本身发展现状和价值意义的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理论分析较多,而以确切数据为依据的实证调查较少;从研究对象来看,以中等、高等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偏多,以小学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较少,尤其以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的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该研究采用混合调查法试图探究如下三个问题:(1)农村小学班会开展的现状;(2)农村小学班会开展面临的困境;(3)针对农村小学班会现实困境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编纂及访谈提纲设计
结合实际需要,该研究参考了渤海大学曲立婷的研究[6],结合中高年级段小学生年龄及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编制了《农村小学班会情况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主题班会实施情况(6题)、对班会的认识(6题)以及学生对班会目标与内容的看法(4题),共16题。同时,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该研究借助访谈法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班会的实际情况及其成因访谈提纲包含四个核心部分(详见表1),首先,了解访谈对象对主题班会的基本认知和态度,其次,在此基础上深入询问他们在班会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收集他们在实施班会时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最后,针对农村小学这一特殊环境,分析并探讨其在班会实践中可能面临的特殊难题。
(二)取样设计及研究对象
该研究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方法,选取3所安徽某地区农村小学2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260份,剔除不符合研究要求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50份,有效率 96.15%。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主题班会的开展现状及成因,该研究随机抽取这3所学校的5名班主任进行访谈,其中有3名班主任在同一所学校,另外2名班主任分别来自另外两所学校,访谈对象情况详情见表2。
三、调查结果
(一)学生重视班会但开展频率较低
表3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学生(85.6%)认为班会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肯定了主题班会的重要性,仅有不到1%(0.36%)的同学认为主题班会不重要。具体而言,多数学生(60.8%)认为主题班会具有提升道德品质水平的作用,其次分别有48.8%及34.4%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的开展可以给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带来帮助。然而,实践情况却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每周参加一次主题班会的学生百分比为0,仅有不到1/3的学生(30.40%)每学期参加3~4次主题班会,多数学生(57.60%)每学期参加1~2次主题班会,甚至有1成以上的学生(12.00%)没有参加过主题班会,绝大部分学生每学期参与不到三次主题班会,上述情况严重低于《班队活动(含校传统活动)指导纲要》中的要求。
在访谈中,当班主任被问到“所带的班级开展主题班会的频率以及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开展的”时,教师A表示:“一学期两到三次,学校每学期都会通知开班会,我一般也是听学校通知。”教师B也提出:“一学期两到三次,一般学校通知开班会我才会开。虽然说班会课挺重要的但是学业任务也很重,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我一般也不会特别召开班会。学校课表并没有将班会课排进去,我也不能干扰正常授课。”由此可见,班主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般不会主动开展班会,大部分老师根据学校的通知被动地开展班会,没有特定的时机。
(二)班会形式单一且班主任不重视
小学生一般都有注意力低,服从性和依赖性高的特点,要吸引到小学生不仅要有有趣的主题内容,班会召开的多样化形式也是吸引小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举措。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农村主题班会开展形式十分单一,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参加的班会都是以教育报告的形式开展的(见表4)。虽然讲授法是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其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程。主题班会中,老师单向讲解,学生被动接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主体性,从而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访谈中,教师C提出:“开展班会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情况下都是我在台上讲,他们在下面听。依靠提问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个方法也只是暂时提升学生对班会的注意力,并不能根本改善。小学生的专注度也比较低,一节课真正有效的时间也差不多只有上课前二十分钟。”
此外,班主任最看重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部分班主任不愿意将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开班会上。访谈中教师E就提到“我们班开班会的频率大约一学期两到三次吧。课表上虽然每周都有班会课,但是实际开展下来也挺不容易的。学生的家长很看重学生成绩,之前我按照课表连续上过几节班会课班级氛围相较于之前改善了很多,但是很多家长私下找我表示并不希望我花费那么长时间开班会,有这个时间不如多上几节语文课。”由此可知,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主题班会的重要性。
(三)班会主题多样但内容不佳
虽然主题班会的教育类型较为丰富,但分布并不均衡。据图1显示,在学生选择主题班会教育的类型中,选择爱国教育(60.40%)及班集体建设(53.60%)两种类型的学生比例均超过50%,文明教育(49.20%)的占比也接近50%。但诸如诚信教育(19.20%)、合作教育(14.00%)、自立教育(8.40%)和是非教育(6.00%)主题却偏低。这意味着,农村小学的班会活动更多地停留在个人品德班级荣誉方面,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诚信教育、合作交流、学生自立教育、是非教育。
同时,主题班会的内容有些也不尽如人意。在“我觉得我们主题班会内容”调查中,有高达40%的学生选择了“过时”,20.4%的学生选择了“过时且没有教育作用”,仅有22.4%的学生认为班会内容“不过时且有教育作用”。此外,有超过60%(63.0%)的学生认为班会主题不太符合或不符合我们的实际生活,仍有约20%的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班会主题。(见表5)
四、原因分析
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对安徽省农村小学主题班会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出现学生虽重视班会但班会开展频率低、班会形式单一且班主任不重视、班会主题类型分布不均且内容不佳等困境,本部分根据访谈结果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成因,以期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学校管理制度松懈,课时保障不足
小学主题班会,作为学校德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课程表中虽然安排了固定时间,但由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松懈导致缺乏固定和有效开展时机,这些时间常常被其他课程占据。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班会与教学活动发生冲突时,往往被迫让步,使得班会活动趋于形式化,未能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教育收益。五位受访的班主任均表示,班会的开展主要是遵循学校的安排,每学期仅举办2~3次,反映出学校在制度层面对班会的忽视。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往往依赖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教师的考核也侧重于学科成绩,导致无法直接提升学业成绩的班会活动容易被边缘化。[7]班会结束后的收尾工作往往也仅限于拍照上传至工作群以证明班会的开展,而缺少了对班会效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估机制,削弱了班会的实效性。
(二)主题班会被边缘化,班主任和家长重视不足
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普遍偏重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德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这一现象在农村尤为显著,农村家长因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虽然班主任内心认同班会的重要性,正如教师B提到的:“班会作为一个班主任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可以加深我们对学生的认识。而且不同主题的班会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也是不同的,比如,有时候组织同学进行安全教育演示就是一个为学生科普安全知识的契机,这是书本不能教会孩子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第一阻力就是学生家长的反对,家长会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业,认为班主任未尽职尽责。班会课被忽视成了常态,导致主题班会被严重边缘化。教师E说道:“家长会比较看重学习成绩,开展班会后学生可能会回家跟父母复述班会的内容,大部分家长是不重视班会的。大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取得好成绩考一个好初中,并不在乎孩子的全面发展,或者说他们不认为一堂小小的班会课能做出多大的改变。”
(三)主题班会内容空洞、学生缺少参与意识
主题班会内容空洞,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形式过于单一枯燥,通常采用多媒体讲授法开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加之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影响下,学生逐渐形成了成绩至上的观念,本身缺少参与意识,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访谈中教师E提道:“农村学校的学习资源确实是匮乏的,学生的总体素质肯定比不上城市里的学生,以后中考、高考农村学生也只能在成绩上和他们比了,小学老师总是想多给学生补一补书本上的知识打下好的基础。唯成绩论在农村地区确实是没办法的事,要想出人头地走出农村,最大的捷径就是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
五、优化策略
(一)优化农村小学主题班会课时分配与监督机制
调查分析揭示了主题班会开展频率低下且缺乏固定时间安排的问题,这主要归因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松懈以及课时保障不足。鉴于此,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需求,对主题班会的课时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具体而言,首先,学校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明确主题班会的课时分配,确保课时与教育目标相匹配,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且难度较大的主题班会,应提供更多的课时。其次,学校应建立一套清晰的监督标准和流程,成立由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成的监督小组,定期进行主题班会的检查和评估,形成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及时反馈监督结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以持续优化主题班会的实施效果。最后,学校应完善主题班会奖惩机制。表扬在主题班会中表现优秀的班级和个人,激励他们继续发挥模范作用为表现不佳的班级和个人提供及时且建设性的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成长。通过这些措施,学校可以更有效地监督和保障主题班会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班会模式,提升班会效果
调查分析显示,传统的班会模式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且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工具,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影响班会效果。首先,班主任必须认识到班会不仅是信息传递和任务布置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核心平台。因此,班主任需要摒弃传统单向“讲授式”模式,而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会的各个环节,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其次,班主任应不断创新班会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班会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班主任应突破传统框架,充分考虑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的班会主题和活动内容。例如,班主任可以围绕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展开讨论,或者结合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设计游戏环节,使班会更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最后,班主任需强化自身组织协调能力,在开展班会前应明确班会的目标和任务,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和流程,细致地安排人员分工,确保每个角色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转变家长班会观念,深化家校合作共育
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二者紧密合作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调查发现,多数家长对班会的重视不足,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非全面发展。这种“唯分数论”的观念直接导致家长忽视了班会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学校首先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班会策划,构建家校共育的新桥梁。通过邀请家长参与班会的策划及组织,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班会内容,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成长困惑进行深入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其次,班主任应鼓励家长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故事或育儿心得,让班会成为家长智慧与经验的交流平台。在班会前,班主任或学校相关负责人可以通过邮件、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与家长沟通,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为了使内容更加聚焦和深入,可以提前为家长提供一些主题和方向,如家庭教育方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亲子沟通技巧等。最后,学校应充分展示家长参与的成果,让家长的贡献得到认可。学校可以定期更新公告板,展示家长们分享的育儿经验、心得体会以及在班会工作中的精彩瞬间。这些真实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共育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班会 https://baike.baidu.com.
[2]王华,魏凤.公平视角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76-179.
[3]韩嘉玲.小而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变革故事[J].教育(周刊), 2019(36):1.
[4]惠卫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8):136.
[5]朱旭东,薄艳玲.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及其综合支持系统的建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107.
[6]曲丽婷.小学主题班会实施现状及有效性策略研究[D].天津:渤海大学,2017:33-35.
[7]刁文斌.农村小学主题班会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Q市3所农村小学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42.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