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培养策略
作者: 陈松信[摘 要]阅读一直受到推崇与倡导,学校铆足了劲在大力推动阅读,但更多像是隔空打牛——使不上劲,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通过“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培养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基于当前学生阅读现状与新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学校应立足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规律,分析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制约因素,探寻扼杀小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为,给学生的阅读行为“松绑”,助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考语文改革;小学生;阅读自觉;培养策略
阅读一直受到推崇与倡导,学校也在铆足了劲在大力推动阅读,但更多像是隔空打牛——使不上劲,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为此,笔者于2018年主持申报了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考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培养策略研究”,该课题于2018年立项,2020年结题并获评优秀课题。课题通过调研当前学校及教师推动学生阅读所采取的方法方式,深入分析学生被动阅读及没有养成主动阅读习惯的原因,系统归纳扼杀学生阅读习惯兴趣的因素及学生被动阅读原因,探索构建语文高考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的培养策略。
通过六年的实践与探索,虽然学校重视阅读、大力推动阅读,但阅读在学校步履维艰,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主要源于学生的阅读行为受到了各种约束,学生无法做到畅快阅读,使阅读失去了本色,学生的阅读在负重前行。基于当前学生阅读现状与新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学校应当立足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规律,分析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制约因素,探寻扼杀小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为,给学生的阅读行为“松绑”,助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的培养策略。
一、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培养的意义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1]继上海、浙江完成第一轮高考改革试点后,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高考制度。2017年,被称为中国高考改革元年。[2]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谈语文高考改革大势——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文章具有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3]“语文为王”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今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都增加了![4]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是教育的核心。当前,学校普遍重视阅读,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没有得到大幅度改观,学校阅读氛围不浓,学生没有形成阅读自觉,大多数孩子仍然处于被动阅读状态。在新高考语文改革的背景下,阅读、语文水平欠佳,理解水平和做题速度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5]如果孩子不阅读,没有切实提高阅读能力,根本应付不了考试。所有科目都将考验阅读水平,阅读不行甚至连卷子都可能做不完!哪个学生的阅读知识面越宽广,哪个学生就会成为教改重大变革最受益的群体成员。可见,培养孩子自觉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阅读自觉即自觉阅读,就是学生将阅读视为一种学习生活方式、一种乐趣,成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习惯和能力,就是促进学生勤于阅读、乐于阅读、善于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外的事,也是课内的事,是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是真正的课程。新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的阅读自觉,关键在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主动与阅读材料碰撞,不仅是接受,更是选择性用于新情境,用于生活实际,主动挑战阅读材料,在此过程中获得阅读兴趣,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当下小学生阅读现状,着力探寻学校及教师扼杀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为,为探寻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规律,探索构建语文高考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的培养策略奠定基础。笔者以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小学生阅读现状、学校推动学生阅读的做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没有规划,缺乏阅读机制
虽然学校大力推动阅读,调查显示,经常读的占30.26%,有时读的占52.44%,不读的占17.30%。究其原因,学校对于如何推动阅读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和体系,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一线语文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没有合理的、可操作性的阅读行动机制,对如何持续推进学生阅读普遍感到迷茫,没有方向。因此,语文教师对阅读重视囿于口号,对学生阅读更多是平时的口头强调,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真正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二)教师意识淡薄,妨碍阅读推进
由于阅读是一种慢的艺术,不能在短时间看到学生的阅读成果,许多教师和家长没有放下“唯成绩”的执念,因此,不少教师依然迷恋于题海战术,执着于“短平快”的刷题效应,不愿意腾出更多时间留给学生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唯教材为中心,要求学生把时间一股脑儿掐在了教科书上,认为把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吃透才是硬道理。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除了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之外,更多地停留在推荐教辅类书籍,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碎片化、浅表化,学生的深度阅读、整本书阅读严重不足。
(三)评价方式单一,扼杀阅读兴趣
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学校没有统一的阅读规划和行动机制,在平时有重视学生阅读的教师中,92.3%教师是把阅读当成一项作业任务来推动,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务必完成“摘抄好词好句”任务,通过做读书笔记来考查学生是否完成布置的阅读任务,希望通过这一办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自觉和习惯养成。许多语文教师认为,推进阅读加上“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学生通过日积月累也能够提高习作水平。毋庸置疑,其出发点是好的,这过程中也会有一小部分学生因此逐渐养成了阅读习惯,但这一做法并不适合每个年级的孩子,由于忽视了学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对于阅读本身来说,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这是把阅读当成一种工具的行为,使得阅读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单一的阅读评价方式,导致阅读不是纯粹的阅读,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这种方式。阅读被绑定了任务,就使得许多学生直接去找“好词好句”,而不是去真正阅读,被剥夺了阅读的乐趣,无法做到畅快阅读。因此,“把阅读当工具”不是培养学生阅读自觉的良好方式,不但难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可能会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培养策略
六年来,通过开展“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培养策略研究”的课题活动,我们的校园亮起来、教师动起来、学生乐起来了,校园处处充满了文化气息。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得到极大提升,教师也从过去的“强压”学生阅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学校探索并初步建构新高考背景下小学生阅读自觉培养策略。
(一)做好阅读顶层设计
作为一所新办校,学校注重顶层设计,2018年办学伊始,便提出了“阅读立校”办学思路,以“培育有志气、富文气、显才气、展朝气的原点少年,培养有底气、显锐气、讲和气、展大气的原点教师,建设有正气、接地气、聚人气、展灵气的原点校园”为办学愿景。“阅读立校”的办学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自觉、稳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并取得成果的重要因子。
(二)制定阅读行动规划
规划是行动的指南,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十个一”阅读行动规划:每人一份阅读记录档案、每天阅读半小时以上、每周一节阅读课、每月一次阅读分享、每月一次阅读认证、每月一次阅读月冠军评选、每学期一次阅读成果展、每年举办一次阅读节、每年一次阅读总冠军评选、每年毕业班颁发一次阅读毕业证书。“十个一”阅读规划融合了阅读课程设置、阅读方式、评价方法、阅读激励、家校配合等关键要素,成为学校推动阅读的行动纲领。
(三)建立阅读推动机制
李镇西老师说:“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6]为推动阅读规划落实,一方面,学校召开推进阅读的专题家长会,向家长公布学校的阅读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家校双方推动阅读的职责,共同推动学生阅读,让家庭成为学校阅读的延伸和孵化基地。另一方面,学校定期组织阅读推进会和阶段性总结会,定期了解各班级阅读计划实施情况,不断完善阅读行动方案,切实推动学生阅读,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建构阅读培养策略
通过探索与实践,学校初步建构了小学生阅读自觉培养的策略,引领学生主动阅读、热爱阅读、自觉阅读、享受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能力。
1.营造阅读氛围,驱动学生主动阅读
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爱上阅读。让每间教室都充满书香。一方面,每个班级每学期可以从图书馆领取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丰富班级图书角图书,方便学生随时阅读;另一方面,倡导各班级开展学生之间的图书交流活动,实现学生的课外读物资源共享。或者是发动学生捐赠读过的图书,通过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补充班级图书,不断建立健全班级图书角的建设。此外,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开设“好书推荐榜”,从而使得每个班级成为一个小型图书室,让每个教室飘满书香。
让学校每处角落都散发书香。一是学校开设红领巾交换书屋,学生可以利用下课和放学时间自由到红领巾交换书屋登记更换图书,让全校学生的图书流动起来。二是开展阅读主题宣传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架空层、校园长廊、过道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积极营造书香校园氛围。三是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定期展示阅读达人的好书推荐、优秀的读书批注和读后感等,充分发挥学校的阅读榜样力量,让学生从中汲取阅读动力。
老师带动阅读,营造阅读氛围。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语文教师与学生共读“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籍,每天午读时间陪伴学生在教室里阅读,利用课余时间和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向学生讲述书中的人物故事,分享教师个人的阅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陪伴和引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驱动学生主动阅读。
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营造孩子在家的阅读环境。定期与孩子逛书店。家长给孩子买的书再多,也无法满足孩子对新书的渴望。因此,对学生来说,定期逛书店就显得非常重要。家长陪孩子逛书店,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阅读环境中受到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在逛书店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阅读喜好,发现和推荐一些好书供孩子选择和阅读。
定期与孩子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在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会有各种各样的图书馆,有国家的、省、市、区的图书馆。社区里有各种各样或营利或非营利的社区图书馆。在一些咖啡馆或商场里也会有一些图书角。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去这些场所借阅或阅读,这样能够让孩子感觉到书的世界无处不在,不是你不喜欢阅读,而是你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阅读书目。
与孩子一起读书。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家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关键要有一个热爱读书的家庭、一对热爱读书的父母。孩子在阅读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刷抖音、微博、看电视,而是应当和孩子一起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孩子看书后都有交流的欲望,当他想和你交流的时候,你才能够和孩子无障碍的畅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