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治理如何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赋能

作者: 姚松 王繁博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石,能够为他们创新潜能的激发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是,当下有的中小学过度注重选拔和“唯分数论”的路径依赖现象仍然存在,并衍生出竞争泛化、培养内容片面及早期培养成效低下等弊端,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背道而驰。

学校治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到适切的培养理念定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是否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契合。良好的学校治理能够营造公平、开放、创新的教育环境,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一、确立兼容并包的治理理念

严格来说,大多数拔尖者在中小学时期,还未必是“人才”,甚至有些还不是老师、家长心中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们的性格偏好、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具有个性和独特性,容易对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想象力丰富,可能是某个方面的“偏才”“怪才”“能才”。例如,北京十一学校某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高超,经常试图将自己“开发的”病毒安装在学校的电脑上,以攻破学校电脑系统为乐。时任校长李希贵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将他“招安”到学校书院为电脑配备程序,有专家来校考察时还专门安排他为专家演示自己开发的软件。这个学生未必是全才,但他在计算机方面展现出来的天赋和才能是值得挖掘和培养的。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中小学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名义,往往会通过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沿袭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习惯进行人才选鉴。传统的育人理念对所谓的另类通常会贴上“离经叛道”的标签。这些学生在老师、同学异样的目光中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热爱内容的执着。因此,中小学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在兼容并包的治理理念中,以宽容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开拓思维的“能才”,做到多元悦纳、不拘一格降人才,摒弃用一张试卷、一场考试给学生统一下定义、贴标签。

二、构建刚柔相济的治理结构

结构产生功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为学生创设更大的韧性结构空间。单一“自上而下”的硬核治理并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良性成长。治理结构需要将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相结合,更好地释放治理效能。传统中小学治理结构以刚性的科层式治理为主,学校治理主体通过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行政命令、考核奖惩等的运用,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和控制,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但刚性治理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规则与秩序的强制性必然会导致包容性不足。如果手段运用不当,不仅不能带来学校之“治”,甚至会引起理性早启、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学生的抵触,进而催生各种矛盾。

柔性治理是学校治理主体通过感情、道德、价值、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的运用,来约束、调试和规范学校治理,以实现灵活而有温度地处理学校公共事务。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学校通过柔性治理与学生进行更多平等对话、交流互动、情感沟通,创设非强制性的学习方式、更有温度的学习环境。柔性治理以非正式制度为基本约束,以学生的非强制性自我管理为主,它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意识,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搭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搭建一个多元参与的制度体系,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是参与主体,而学生是这五个主体中最重要、最值得被看见、最需要被重视的主体。在实际中,学生的渴求常常无法被“听见”,学生的立场往往被“代表”,学生的天性往往被“抑制”。学校都想创设适宜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如果缺乏学生参与,学生被视为一个“局外人”,这样的管理体系显然达不到治理体系的要求与期待。

例如,李希贵校长早年在山东任教时,一个刚转来的学生经常逃学去少年宫练书法,李希贵得知后并没有简单去制止,而是在学校成立书法协会并任命他做会长,这名学生最后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李校长的这一举措让学校少了一个逃学的学生,又为社会输送了一位书法家。因此,学校应在合理范围内赋权学生,允许学生尝试新事物,允许学生失败,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鼓励学生设立创新项目、科研小组、科技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拔尖创新人才在中小学时期就能获得来自各方的人文关怀和资源支持。

中小学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孵化地。提升中小学治校水平,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兼容并包的治理理念、刚柔相济的治理结构和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治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激发,个性差异得到尊重,这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持续优化中小学治理体系,充分释放治理效能,不仅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能为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国家未来竞争力提供重要助力。

(姚松,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河南省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繁博,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