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出发:把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融入教学

作者: 郑美玲 杨自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全球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时代的需求与选择。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我们要通过改进教学策略等方法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以助力人才早日成长。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科知识和基础技能,还能为学生的未来学术发展与职业选择等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涉及多门学科以及多个领域的内容,可以从多个角度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经这一阶段的教育,学生可以初步展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为后续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一、日常教学融入学科史,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格培养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而言,知识的学习是其发展的基础,但是人才需要有探索知识的欲望,需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特质。仅仅满足于机械记忆、服从于应试教育支配、对知识缺乏探索热情的人,是难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高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学科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大发现、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还包含了众多科学家、学者的奋斗历程和他们的思想成果。这些学科发展史中蕴含着探索求真、创新务实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将学科史中的科学精神融入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等优秀品质。

二、建立个性化学习路径,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往往在人生早期就展现出对于特定领域及某些知识的较高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并且持续地对此领域进行学习与研究。教师需要具备识别学生兴趣和潜力的能力,通过日常的观察及与学生个别谈话,辨别出对于特定学科或领域具有进一步探索欲望与较高天赋的学生,从而在保证班级整体进度与质量的同时,为拔尖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教师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材料、挑战性更强的任务或项目,以进一步培养拔尖学生,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此类学生参与相关的学科竞赛,促进他们的发展,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学科魅力与价值,拓宽视野与思路。

三、强化学科融合教学,夯实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

事实证明,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优势在于具备强大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多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实际上,学科本是没有边界的,学科融合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同时,多门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也对于跨学科教学作出了明确要求,例如地理新课标要求日常教学不能少于10%的课时用以跨学科教学;物理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学科融合教学正是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

学科融合强调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强调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本学科的学习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这旨在通过本学科的视角,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学科融合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学生探索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点,这种视角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和深入的知识体系。

在跨学科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的问题解决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其成长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四、推动项目式教学,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机会,是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化身为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创造者,在项目的驱动下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培养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项目式学习可以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灵活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中教育能够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通过融入学科史、个性化学习路径、学科融合教学及项目式教学策略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这些措施为学生构建了全面发展的平台,为培养未来社会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助力更多学子在知识的广阔天地里展翅高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打牢知识根基,储备扎实素养。

(郑美玲,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中原名师;杨自猛,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