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型校长的四项修炼
作者: 鲁泉 谢建萍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校长作为教师队伍的领航者,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破解教育难题的决定性力量,更应该身体力行,用教育家精神来要求自己,砥砺前行。那么在实践中,哪些因素能够促使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呢?
一、信念
一个好的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支撑,其眼光、格局、信念、理想体现在办学育人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教育家型校长,即使在各种复杂环境中,也能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努力为师生寻找精神高地、思考破局之道,能够坚持从国家的前途命运及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立场,去定位教育、管理学校、培育人才,而不会随波逐流,更不会偏离正确的办学轨道。
二、思想
关于校长的领导力,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判断:“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校长获得教职工和学生的认同,不仅是由于其所拥有的行政职位,更在于其专业权威和道德力量,在于其对知识、学习、学生、教师、学校的深刻认识和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教育家型校长应当主动去拥抱理论、借助理论,在办学育人遇到瓶颈时有意识地向理论“求助”,从自身和他人宝贵的育人实践中总结经验、凝练智慧、提炼思想,并在实践中实行、验证,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教育思想。
三、实践
教育学和管理学都是典型的实践性学科,对于校长这个教育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叠加的角色来说,其成长一定是伴随着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发生的。由于每个学校的历史传统、实践特点、师资队伍、社区实际、家长群体等方面的差异,有价值的办学实践通常是在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生成的,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教育家型校长应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归纳经验、验证判断,基于实践经由理论又回到实践,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贯通。
四、研究
教育家型校长一定具有理论意识及其相对成熟的办学思想,研究是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重要途径,校长对于研究的态度决定了其自身成长的空间、深度和可能性。对于教育家型校长来说,研究不是工具和手段,而是与教师在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工作的方式。在一个学校,校长是否以身作则重视研究的良好氛围,是否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提供了土壤,是衡量教育家型校长是否“善于作为”的重要指标。
教育是一项“没有天花板”的事业,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也应该是无止境的。作为一名校长,要自觉用教育家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激励自己,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样才能勇于作为、善于作为。
(作者系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第五期01班学员)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