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作业建设促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 范东生

“双减”背景下,面对学生作业过多、过难、过偏的情况,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各学科作业建设。笔者现以数学学科为例,深入探究其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保障数学作业减时、减量但不减质的关键,以助力学生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加强作业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针对学生作业的优化出台了不少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把握作业育人功能”“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认真批改反馈作业”“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校外培训作业”“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纳入督导考核评价”等具体要求。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价的方式要丰富,例如,教师可以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作业减负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也不是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而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把严格控制作业数量与提高作业质量相结合,改变传统“题海战”方式,把作业量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切实解决作业“高耗低效”问题。而加强作业建设,是通过不断优化作业设计和评价方法,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个性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全面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作业是了解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展运用“四能”(运用学科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成果,可以准确评判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技能、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

强化数学学科作业建设,教师要充分考虑作业的目的性、功能性、差异性和可行性,依据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并遵循适时适量、目标明确、凸显重点、难易有度的原则,通过选编、改编、创编等路径,科学设计基础知识、探究体验、实践操作、综合创新等不同类型的高质量作业。教师要想将作业建设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促进学生知识生成及能力形成的推动力,可以设计以下几类作业。

第一类,知识类作业。教师可参考布鲁姆的认知能力层次,重点考虑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六方面,结合新课标、教材、学情等,设计出考查范围合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作业。

第二类,探究类作业。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展开探究,并在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逐渐升华认知、提高素养、发展思维,可以将作业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展开探究,并在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逐渐升华认知、提高素养、发展思维。

第三类,实践类作业。教师可借助数学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使有效的课堂活动和富有创意的作业设计相结合,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作业变得更加有趣,从而引导学生完成跨学科主题化作业,实现学科融合、知识运用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以致用。

三、改进评价方法,落实作业育人

新课标指出,每种评价方式各有特点,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从探究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

教师在批改学生数学作业的过程中,要对该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这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并了解自己的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哪些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实际完成情况,要对作业批改、评价的结果开展精准分析、及时反馈,并针对作业中的共性或个性问题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准数学知识盲区、易错点,指导学生订正、复习、巩固、拓展,便于学生准确、扎实掌握所学数学知识。教师还可以及时、正面向家长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实际情况,一起督促学生养成纠错反思的学习习惯。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与提升空间,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因此,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及时准确与有效批注相结合、全批全改与面批面改相结合、等级评价与激励性语言相结合,结合“会不会”“对不对”“全不全”“美不美”四个维度,以及答题步骤完整程度、结果是否正确、过程完整程度、书写规范程度、卷面整洁程度、是否具有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划分作业的评价等级,并通过分析全班学生作业结果的变化,了解自己教学的成效和问题,从而正确分析、反思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原因,寻求优化教学的对策。

数学作业还要注重过程指导。教师在集中讲解指导时,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当面点拨与指导,给予学生一些解题方法启发,使其获得一定的作业经验,最终实现生生互帮互学。

总之,高质量的数学作业建设,聚焦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不仅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更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落实作业育人的核心导向,实现减负提质、增效赋能。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