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新”背景下的数学教材应用策略
作者: 陈利峰在新高考推进过程中,数学学科也迎来新的挑战。比如,不分文理科后全体考生使用相同试卷,学生数学水平差异较大;试题难度存在年度波动,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有待加强。
按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高考数学命题关注数学本质,聚焦必备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强调理性思维,充分体现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新”背景下,切实以高中数学教材为基,才能更好地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第一,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目前,部分师生对高中数学教材的认知存在误区,有些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太简单”,有些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到难度较高的内容上,忽略了高中数学的基础考核内容。处于认知误区的学生,会将数学教材搁置一边,依赖五花八门的数学考试参考资料,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二,吃透教材需循序渐进、有所侧重。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灵活应用。因此,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学生不要陷入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误区,在梳理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多翻阅教材,且对每一次翻阅定下目标。比如,可在新课开始前自主预习,对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标记,在课堂上重点关注;新课结束后,可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温习,进一步发现隐藏或关联的知识点;在整个单元课程结束后,可再次翻阅本单元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章节知识结构、回顾反思该章节内容。
第三,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学生带着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自己对问题的认识,逐字逐句地阅读教材时,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增强辨别能力与意识,带着“我为什么想不到这些”“书上解题思路和方法来自哪里”等问题去思考,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思维的杂乱无序。
第四,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要认真对待。教材中搭配的课后习题,是多位数学学科专家、教师充分论证的内容,也是高考数学的重要考核内容,学生一定要认真对待。
第五,重视数学文化的学习和熏陶。高中新教材,除了在内容上发生改变,还在部分章节后添加了“探索与发现”“阅读与思考”“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等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建模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总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三新”背景下,我们要清醒认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重视研究教材、科学使用教材,从而带领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从容应对新高考。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