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作业一体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李巧枝

“双减”政策的出台,促使我们学校用“一体化”思维来破解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这个难点,探索作业内容、形式、时间、空间四维一体化的作业设计策略,并研制出一体化作业设计工具,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真正将减负提质、增效赋能落到实处。

一、统筹作业内容,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首要表现,就是作业量过大。“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所以,要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治理“大作业量”这个表层指标,又要落实“减负提质、增效赋能”这个内核指标。我们秉持高阶思维和一体化思维,进行分阶段、分层次一体化统筹设计,把作业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

课前作业,包括以复习旧知为主的铺垫性作业和以预习新知为主的前置性作业。课中作业,包括以巩固理解知识为主的随堂练作业和以评价诊断为主的随堂测作业。课后作业,包括以基础性、综合性为主的校内作业和以应用性、创新性为主的校外实践性作业。

同时,我们运用逆向思维,由校外倒逼校内,向校内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前要质量,向课标要质量。为此,对作业内容设计,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和新高考评价体系,特别明确了设计指标:考查要点、素养指向、作业目标、作业性质、作业形式,从而让作业设计有标准、有依据、有方向、有策略。

课前、课中和课后作业内容的“一体化”统筹设计,不仅避免了作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提高了作业设计质量,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质量的监测,加强了对教学质量的掌控。

二、创新作业形式,增强作业趣味

除了有大作业量的负担,学生还有因作业形式上的单一乏味而产生的疲惫、倦怠等心理问题。研究发现,长时间重复性的作业形式会降低学生写作业的动机和兴趣,导致产生疲劳、乏味、烦躁情绪,甚至情绪失去控制。因此,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只是减少作业量,更在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

为了有效减轻作业带给学生的精神负担,我们将“作业形式”作为作业设计指标之一,创新作业载体,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创新作业形式,就要改变以往作业只是读读写写、抄抄背背的单一形式,挖掘作业资源,借助当地风土人情设计有料、有趣、有价值的作业,如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等,让学生离开书桌去投身实践、走出教室去发现创造。

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创新作业形式,让作业形式更加丰富,不仅能有效减轻单调的书面作业给学生带来的精神负担,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达到减负提质、增效赋能的目标。

三、规划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作业时间过长。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为了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控制作业时长,我们将作业时间进行一体化管理规划。

一体化管理作业时间,就是在统筹设计作业内容和创新作业形式的基础上,将不同形式的作业内容分解在不同时间。比如基础性、综合性的作业,重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侧重安排在校内课堂上完成;对于应用性、创新性的书面作业可以侧重安排在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而放学后的家庭作业,则侧重安排一些个性化的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作业时间的一体化管理,不仅是对作业时段的管理,而且要对作业时长进行合理规划,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本课题组对作业时间管理做了跟踪调查并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同等作业量,在规划时间内完成作业所用时长,明显少于回家后完成作业的时长,正确率也明显提高。

作业时间一体化管理规划,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校内高效完成书面作业,而且方便教师及时辅导,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向校内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的目标。而且,放学后的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更有助于融洽亲子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拓宽作业空间,彰显作业价值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作业,不能局限于坐而论道,而要拓展作业空间,让学生走到室外“玩”作业、走进社区“用”作业、走向大自然“创”作业。

“温室里培养不出参天大树。”作业空间的拓展,不仅有助于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当学生的身心不被狭小的空间限制时,他们的思想、思维、思路都将得到拓宽。所以,拓展作业空间,既是减负的需要,又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位置与方向(二)》单元时,我们创造性地设计了融合科学、美术、数学等不同学科的实践性作业。作业以“牟城记”之旅为背景,将数学和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贯穿于整个作业设计。学生在实践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学科视野,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应用。

总之,“双减”要落地,作业的减负提质、增效赋能是关键。只有科学合理地统筹作业内容、创新作业形式、规划作业时间、拓展作业空间,将作业内容、形式、时间、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切实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304010101)

(责 编 佳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