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培养仿写能力

作者: 千洁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写作“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实现这一目标,能表达得文从字顺是前提和基础。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进行仿写训练呢?认真研读需要仿写的材料是基础,接着是细心找出需要仿写的“点”。教材中提出了两个方面: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其次,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另外,还要注意确定仿写内容,并对自己所写的习作进行修改与创新。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一篇教材课文都有值得挖掘的依文练笔训练。如学《白杨礼赞》时以象征手法进行小练笔,学《壶口瀑布》时以移步换景手法进行小练笔,学《秋天的怀念》时以人物描写进行小练笔,学《安塞腰鼓》时以场面描写进行小练笔……这样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练笔,如果能长期坚持,就能慢慢地化为大作文。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文章的写作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进而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思辨力、表达力、欣赏力。

我们可以仿写名家的优美段落。如讲授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对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我引导学生尝试模仿句式练笔。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里那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文章讲解结束后,我带领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刚开始造的句子多是“不必说(一种情况),也不必说(一种情况),单是(一种情况),就有(一种情况)”。对于学生的初次尝试,我先给予肯定:“造句合乎逻辑,相对完整。”之后我们回归教材再读原句,并提问“原文句子与你造的句子区别是什么”。学生经过再读和讨论分析明白自己造的句子和鲁迅的原句比起来很单薄。因为原句第一个“不必说”之后一共有四种事物,都是静物,第二个“不必说”后是三种事物,都是动物。原句内容既充实丰富,又有内在联系。经过一番细致的交流,大家都注意到了句子的特点,仿写的句子越来越优美。

学习仿写,不仅可以从一句话、一个段落出发,还可以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 利用思维导图来谋篇布局是一种有效的习作思维训练路径。如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我借助文本思维导图训练学生谋篇布局。此文结构清晰:回忆引入、待人厚、律己严、总结表达怀念。待人厚、律己严方面分别有几件小事,刻画叶老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形象。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这样按照思维导图进行仿写后,学生就明白了写作要思路清晰,在谋篇布局上要讲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