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老师站稳讲台的底气
作者: 樊继承余秋雨曾在一次青歌赛上发表过一段经典点评,他说:“歌手到评委之间的距离,只有短短几米,但就是这短短几米,很多人一辈子都望尘莫及,无法跨越——因为这几米,就是文化差异。”
面对持续的课程改革,手捧新版教材,语文教师站稳讲台的底气又在哪里?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十年磨剑,语言感悟更敏锐
语感是理解文本的翅膀,是教师在课堂生成中把握语言内涵、传递文本要义的关键品质,只有经年累月不辍阅读、思考与写作方能养成,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语文教学崇尚动态生成。在这个鲜活的思维场域中,师生“唇枪舌剑”,生生“渔歌互答”皆为常态,突发问题有之,多样文本有之。这就需要教师时刻保持敏锐语感,及时回应反馈,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触摸春天》时,教师引导学生:“古人崇尚含蓄,这样描述春天——‘草色遥看近却无’,然而本文作者却在点明人物之后,便直接描摹春天——‘花繁叶茂’让人感觉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春天之美跃然而出。”
二、去芜存菁,情感表达渐丰富
情感表达能力和途径丰富多元,是语文对执教者的特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审时度势,运用饱含浓郁情感的表达与反馈,往往会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能量场,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例如,特级教师黄婷婷在教授《伯牙绝弦》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知音”文化内涵,伴随着悠远的背景音乐,她娓娓道来:“让我们回到那个中秋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隐隐……”同时,她的目光缓缓望向远方。那音乐、那话语、那目光仿佛有种魔力,不知不觉间带着学生穿越时空。这就是教师调动丰富情感表达的魅力。
三、钩玄提要,活动建构愈成熟
当前语文教学愈发注重学生语言实践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卓越的语文教师,应善于依据不同文本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兼顾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新颖灵动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参与度,自然而然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充分把握中秋节这个教育契机,精心策划组织“亲情浸润——月圆中秋”大单元主题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联结,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中秋来历,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活动分为三个篇章,“月圆”篇让学生知月、诵月、问月,了解关于月亮的知识;“人圆”篇紧扣“中秋团圆”的亲情元素,鼓励学生为亲人朋友制作祝福卡;“梦圆”篇则升华活动立意,在各班召开“月圆人圆梦更圆”主题班会,让学生说向往、写梦想,立志实现成长梦、中国梦。
璞玉无尘待岁月,几经磨砺自生辉。作为语文教师,应磨砺厚重的教学“底气”,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让课堂教学游刃有余、风生水起。
(责 编 林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