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问题设计研究

作者: 梁雪瑞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创新精神。郑州市金水区第二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校本课程,推动劳动教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问题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我们学校的“东篱本草园”项目利用校内种植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式学习。该项目的校本课程问题设计,可以判断学生的探究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是否习得或是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基于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问题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问题目标:聚焦核心素养的达成

有效的校本课程问题设计,首先需明确目标——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问题设计应超越简单的记忆与再现,逐步推进学生的分析、评价与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东篱本草园”项目以科学劳动为载体,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促使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项目的目标涵盖了多个层面:一是通过亲身参与整地、播种、养护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科学的劳动观念;二是通过劳动体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道德品质;三是让学生全程参与种植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从这些目标中可以看出,项目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以专题活动为平台,结合学科知识,渗透核心素养的多维度培养。例如,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与反思,体验了生命的珍贵,达到了目标一;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浇水、施肥、除草等,培养了责任心和爱心,达到了目标一和二;学生在种植过程中,激发了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达到了目标三。在具体实践中,学生不仅要完成观察、种植和维护等任务,还要解决中草药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怎样应对不利的天气条件、怎样照料生病或生长缓慢的中草药等。这些问题聚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思维,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协作探究,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问题设置:指向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校本课程中的问题设计,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核心素养。根据韦伯的知识深度模型(DOK),学生的思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DOK Level 1(回忆与再现)、DOK Level 2(技能/概念应用)、DOK Level 3(策略性思维与推理)和DOK Level 4(批判性思维与深入推测)。在“东篱本草园”项目的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聚焦于真实情境,涉及DOK Level 3和DOK Level 4,而且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场域性,评估的重点在于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回答。

以该项目中的专题活动为例,问题设计贯穿整个项目过程,从植物的选择到种植和养护,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调查报告:我的小园我当家”活动。问题一“暑假来了,我们的小园要种些什么呢”属于DOK的第一水平,旨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回忆与表达;问题二“针对你想要种的中草药,调研实施的可操作性”属于DOK第三水平,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分析与判断;问题三“小组商讨,确定适合种哪种中草药”也属于DOK第三水平,强调在小组协作中发展策略性思维和决策。

2.“观察报告:我的小园我爱护”活动:问题一“每种中草药的生长周期是多久,发芽情况怎么样”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属于DOK第二水平;问题二“有的草药没长出苗怎么办,遇到种植难题时怎么解决”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研究策略,属于DOK第三水平;问题三“长出苗后怎么护理,草药才会更好地生长”结合实践操作,属于DOK第二和第三水平。

项目中的问题设计不仅要求学生记忆中草药的种类或生长周期,还需要他们根据季节和土壤条件自主决定适合种植的药材。这一过程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策略性思考,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并最终形成基于现实条件的判断和决策。

三、即时评价:驱动深度学习的核心机制

校本课程问题设计的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寻找答案的步骤和过程。过程性评价的关键是对评价规则的实时核对,对学生的演示、创造、制作等活动进行即时评价,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在“东篱本草园”项目中,当学生在种植过程中遇到植物生长不良的情况时,教师就提出了这些即时性点评和引导性问题:“前期大家耕地播种特别积极,看植株都长大了,怎么让其越来越高呢?”“给它除草、施肥是个好方法。怎么施肥呢?为什么要先松土再施肥?”这些即时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DOK问题层级引导的评价方式开启了学生的建构性行为和创新性思维,引导学习的进程不断向深度推进。即时评价机制通过实时反馈和指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评价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关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发展。

“东篱本草园”项目的实施证明,基于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设计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通过问题目标的设定、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设计以及即时评价的应用,学生在项目中不仅学到了劳动技能,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指向深度思考的校本化问题设计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做出选择,而是助力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不是简单的结果甄别与评判,而是进行学习的自我构建。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五育融合下的劳动教育大单元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的过程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JZB276)

(责 编 佳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