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锚定质量:区域劳动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管城实践
作者: 王华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确立了劳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地位,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落细。这些政策文件,引发了人们对劳动教育时代价值的广泛关注和重新认识,各地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笔者及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了解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缺位、教学缺失、师资缺乏、评价缺欠等现实问题,就如何从区域角度整体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进行思考,提出相应对策,以此推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以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劳动课程教师专业发展为引擎,以教研、科研为驱动,聚焦课程、课堂、作业、评价等关键环节,构建区域劳动教育生态体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一、一个引擎:优化教师培训,驱动专业发展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管城回族区坚持将劳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着力构建新时代劳动课程教师培训体系,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整体提升区域劳动课程教师专业素养。
一是优化培训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基于劳动课程教师成长需求,紧扣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重构全方位、分类别、多层次的劳动课程教师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劳动课程教师队伍。
二是丰富培训形式。选拔有潜力的劳动课程骨干教师,以“学科基地、教育共同体、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多样化的中小学劳动课程优质课评选、校本课程典型案例评选等活动,检验并完善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师培育模式。提炼形成“三段三维四格”的劳动课程教师专业素养培育模式,提升劳动课程教师专业素养,引领教师内涵发展。
三是打造名师团队。以名师培养为引领,组织名师骨干评选、名师送课、名师工作室博览会等活动,全方位打造名师团队,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和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学名师、追名师、做名师”的良好氛围。
二、二元驱动:筑牢内涵支撑,促进品质提升
(一)深入探索教研范式
管城回族区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本、以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为本的教研理念,围绕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不断提升劳动教研质量。
一是完善教研体系。完善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劳动教研基地、学校劳动教研组三级联动教研制度,打造一个学科教研基地,定期开展问题会诊式教研、支架式教研、案例式教研等,充分发挥优秀学科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提供教研的实践阵地和校本研修的指导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是建立教研机制。聚焦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通过“教学测评”发现“教学问题”,将“教学问题”转化为“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开发“教师自主研修”和“教研部门培训”活动,并通过“教学测评”评估问题解决效果,建立指向问题解决的“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持续提升区域劳动课程实施能力。
三是规范教研流程。以课例研究、大单元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等内容为抓手,提炼形成主题教研的基本流程,即分析活动背景—确定活动主题—制定预期目标—规划活动内容—选择路径策略—提出评估措施,为劳动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内涵支撑。
(二)稳步健全科研机制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近年来,管城回族区围绕构建区域劳动教育生态体系这一核心,努力健全教育科研机制,助力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科研项目申报指导机制。为使申报工作发挥更大效用,区域制订劳动课题申报指导制度,将单一的评审活动与研训工作有机融合,提升区域劳动课程教师科研水平。
二是建立可视化即时评价机制。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劳动课题在线评价系统,对报送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学期末汇总公布各学校劳动教科研积分,以此作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的过程性依据。
三是建立课题联盟研讨机制。每学年将申报劳动课题组组成联盟,建立联盟研讨机制,联合开展开题汇报、中期走访、结项申报等活动,定期邀请课题专家现场指导,借助专业引领深化认识,推进研究。
三、四维联动:落实核心素养,赋能质量跃升
(一)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提升学校劳动课程品质,管城回族区通过专家支持、试点先行、协同发展等举措,以“联合调研一研究引领一过程指导一决策参与一信息共享”的共建模式推进劳动课程改革。
一是顶层设计,方案先行。指导各学校研制出科学合理、严密的劳动课程规划方案,整体提升学校对劳动课程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以优质课程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确立全景化劳动课程哲学,开发多元立体的课程内容,开拓多措并举的实施路径,开展关注全程的综合评价。
二是共同体辐射,整体推进。区教育局整体部署,成立13个城乡教育共同体,探索以共同体为载体的“四力统整”式劳动课程实施范式,即整合教育局行政规划力、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指导力、试点学校课程引领力和学校课程建设力,打造区域劳动课程实施新样态。
三是特色建构,打造精品。高度重视劳动课程建设,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则,设立26家劳动教育基地,拓宽育人场域。指导学校以中原文化为底色,以劳动课程为主体,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以时令、节气、节日为纵轴,以十大任务群为横轴,将民俗、食俗、农事活动和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农业生产劳动等有机融合,同时整合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课程以及食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资源,系统构建目标饱满、内容丰富、文化浸润、特色鲜明的“节气里的劳动”跨学科主题课程。
(二)扎实开展教学改革
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的主阵地在课程,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要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管城回族区为促进劳动课程扎实落地,精心制定区域备课专业化行动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形成以“学-教-评”一致性为引领的劳动课程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框架;制订《管城回族区教育局中小学教学视导工作实施方案》,教研员入校对课堂教学进行常态化跟踪指导,课后与学生、老师、校长进行三级座谈,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形成针对性视导调研报告;学校基于报告,精准施策,以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基地为载体,举办课标研讨会、备课交流会、听评课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深入扎根课堂教学改革。
(三)深度优化作业建设
作业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业设计能力是教师必备的重要教学技能之一。我们针对学校劳动课程教师作业设计不规范,作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做了优化改进。一是规范设计要素,确保作业目标有理论支撑,作业内容结构化呈现,作业难度层次分明,作业形式丰富多样。二是构建四级作业管理联动机制,区域层面制定劳动作业建设策略,学校层面强化作业管理效能,年级组层面统筹安排作业时间,教师层面则专注于劳动作业的设计、批改、讲评与指导。三是研制中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作业设计流程图。梳理中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作业设计的全环节,结合劳动课程的特点,以全景视角明确作业设计的要求,确定项目化作业的主要类型,探究作业主题、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构成要素,提取相关核心概念,形成中小学劳动课程项目化作业的设计流程图。
(四)着力实施科学评价
为深入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方案,我们针对学段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形成了“五育融合理念下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构建了“三层四维五级”的增值评价模型。“三层”指区级宏观层面、学校中观层面、学生个体微观层面,“四维”指学校变化、学科变化、班级变化和个体变化等四个维度,“五级”指区域、学校、学科、班级、学生等五个层级。这种评价模型,不仅从不同维度进行了科学诊断,而且能基于精准评价,了解学生个性化需求,施以针对性学习指导,收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劳动教育综合改革任重道远,我们今后将不断深化认识、推动实践,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努力谱写管城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责 编 佳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