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文化自信”的文言文教学实践

作者: 王志芳

指向“文化自信”的文言文教学实践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第一个方面,“文化自信”在价值上统领其他三个方面,足见其重要性。

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可见,在落实文化自信素养方面,文言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笔者以教学《〈世说新语〉二则》为例,就落实“文化自信”核心素养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字源教学,理解汉字文化内涵

初中文言文教学引入字源法,让学生了解更多汉字本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汉字兴趣,培育他们热爱汉字的情感。

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笔者运用字源法,帮助学生理解“引”字的内涵。“引”是个指事字,甲骨文写作,由一张大弓和弓背上的一小画构成,这笔小画为指事符号,表示引弓之处。金文写作,与甲骨文写法相似。小篆写作,将原来弓背上的一小画变为独立的一竖画。“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引,开弓也。”依据“引”的字形演变,学生可以根据“引”的本义“开弓”,进行推测,从而得出引申义为“拉,牵拉”,这样深入探究,就可以深刻理解“下车引之”。除此以外,还可用字源法帮助学生理解“期”“委”“顾”等字。

二、诵读引导,感受文言文韵律节奏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语感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具体做法就是反复诵读,以此提升学生对文言文整体的感知能力。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用自主读、范读、指名读、对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增加文言词汇和语言积累,深化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品味汉语的音韵美、和谐美,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文言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没有使用现代标点符号,也没有断句呈现,所谓句读是口耳相传的。例如,在讲授《咏雪》时,笔者先出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尝试断句。给古书句读标点并非易事,唯有反复朗读才能做到正确断句。这恰如朱熹所言,“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文言文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文辞讲究声律的铿锵和谐。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世说新语》虽是“无韵”的笔记小说,但也有押韵之句。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三句话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这三句字数、结构相似,朗读时节奏保持整齐划一,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同时,这三句又是押韵的,将韵脚“似”“拟”“起”重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未若”的意思是“不如、不及”,这一词不仅把堂兄的话承接过来,还有比较之意,因此,还要从中读出谢道韫从容自信的情态。

三、称谓探究,积累古代谦辞敬辞

中国是礼仪之邦,迎来送往,称呼都使用敬辞、谦辞。古人称谓的尊称和谦称的区别,正是古人修养的表现。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笔者借助表格引导学生进行称谓探究,进而积累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四、群文阅读,品评当年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人们尊重个性、崇尚自然、追求高洁人格。因此《世说新语》多写人物,且不写外貌,只写其行为语言,集中呈现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明代文学家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教师可以运用群文阅读法,分享《世说新语》有关少年人物的故事,深化学生对魏晋时代风气的认识。

例如,《咏雪》一文中,谢朗第一个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脱口而出,可见其才思敏捷。“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的意思,体现他出言谨慎、用语委婉、得体懂礼。谢道韫不等谢太傅点评,立即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可以看出谢道韫冰雪聪明、才气过人。“未若”,是不如、不及的意思,顺带评判一下兄长,单纯直率、自信天真的“咏絮才女”跃然纸上。谢太傅看到后辈个个聪敏,一家人其乐融融,自然“大笑乐”。

五、作业设计,巩固古代文化知识

选择题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构成,笔者在设计作业时,无论是题干还是备选项,都指向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对谦辞敬辞、成语和对联进行练习,感受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增强文化自信。

1.“笨鸟先飞”中的“笨”,是用来修饰“鸟”的形容词。下列哪一项“ ”中的字与“笨”的词性相同(  )。

A.咏“絮”之才  B.相“委”而去

C.“千”崖竞秀  D.“如”期而至

2.学校举办“陈郡谢氏家族之兴衰”的讲座,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会场的一组是(  )。

A.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B.东山韬略光门第,淝水功勋照汗青

C.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D.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世说新语〉二则》作为文言文经典,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笔者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探索,立足文本特点和学情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对魏晋风度、古代家庭教育等的理解,从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指向‘文化自信’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2301010004)

(责 编 林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