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赋能,家校社协同实施“五育”并举的策略研究
作者: 刘海潇 陈思 魏慧敏一、家校社协同,立德树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应坚持立德树人,注重融合发展与共建共享。通过信息化平台,家校社协同深化德育内涵,紧扣新时代教育使命,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培养学生的坚定道德观和正确价值观,塑造其高尚品德与卓越精神。
(一)书香启智,育德赋能
优质的德育书籍在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提升其道德修养及人生目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数字技术,家校社协同构建线上阅读平台,优化阅读路径,深化互动体验,为儿童的德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该平台依托“教师阅读分享、亲子阅读交流、学生成果展示”等多元化模式,搭建三方互动桥梁。学校通过平台定期推送精选的德育阅读材料,策划线上读书沙龙与讨论会,促进家校社阅读文化的良性循环。社区提供丰富的校外阅读资源与舒适的阅读环境,采用电子书、音频书籍、视频讲解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德育内容,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需求。家长负责引导孩子规律性阅读,帮助其深入理解并内化书中的道德精髓,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记录孩子的阅读进展,分享其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二)思政引领,协同育人
不良网络信息的扩散削弱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家校社需协同运用数字技术,营造和谐共育环境,以应对挑战,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家校微信群和钉钉群,定期发布思政教育指导文章,组织线上家长会,确保家校之间的实时沟通,以提升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社区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其课余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思政教育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家长做好榜样引导,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工作,增强思政教育的责任感和感染力。三者协调配合,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孩子进步。
二、家校社协同,启智慧智
家校社携手凭借现代科技构建完善的智育体系,实施精准教育策略与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理性与批判性思维,深挖其智慧潜能,为智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数字赋能,主题班会
家校社协同,运用数字化工具,创新主题班会,丰富教育内涵,可以有效提升互动性与现代感,促进学生智育发展,增进亲子与师生关系。
学校秉持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推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主题班会。凭借多媒体设备,家长围绕爱国、感恩、安全等多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领域,实现“零时差”“沉浸式”的心贴心交流。班主任利用PPT和视频,生动展示学生校园生活,使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社区借助APP等数字化工具,详细解读国家教育愿景和智育体系,诚邀学校和家长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促进学生智育发展。
(二)光影润心,筑梦同行
家校社协同合作,借助优质电影的独特魅力,拓展学生认知边界,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激发潜能,促进智育全面发展。
学校利用线上互动平台,定期向家庭推送精选影片,如组织家长和学生共赏启发式影片《奇迹男孩》和《开心超人之时空营救》,引导学生洞察内心,正确面对生活、学习和成长中的各种挑战,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弘扬坚忍不拔的精神。家长指导孩子撰写观后感,促进学生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社区举办观影分享会,邀请心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内涵,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态度,助力健康成长。
三、家校社协同,美育同行
家校社协同,运用现代科技,构建专业、具有说服力的美育体系,激发学生审美潜能,提升鉴赏力、艺术表达力与创新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数字漫画,共创美好
数字漫画作为美育教育的创新载体,能够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家校社共育的热情。“心理健康月”期间,家校社联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完善美育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学校心理教师通过数字平台对家庭进行专题辅导,帮助家长和学生掌握处理亲子关系和冲突解决的技巧。社区邀请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运用先进的数字化工具,以创新视角直击当前教育痛点,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深化家校社的共育责任。家长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创作心理漫画,释放内心压力,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心理韧性。
(二)以美育人,以歌化人
美国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倡导,家校社合作在数字时代应营造充满音乐之美的环境,助力学生在多元化的美育体系中茁壮成长,成为具备深厚文化底蕴与全面发展的未来栋梁。
学校通过数字平台创建互动式音乐教学,使学生在歌唱、演奏和舞蹈中深刻理解每首曲子的内涵,提高音乐理解力和创造力。社区可利用智能音乐软件,组织音乐会和在线歌唱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表演能力。家长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鼓励学生与音乐家互动,激发音乐兴趣,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理解。
四、家校社协同,体教融合
数字化赋能为构建家校社共育模式指明了方向,三方应明确各自定位与责任,搭建线上教育平台,促进体育教育科学化、常态化与具体化,助力学生塑造强健体魄和健全心智。
(一)以体育德,以体育人
线上亲子运动会借助数字化技术,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增进了家庭情感,锤炼了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家校社应联手构建完善的体育体系,深化教育联盟,为学生体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共同推进共育进程。
学校通过数字平台和智能设备,开展线上体育课程,如双人跳绳和亲子篮球,旨在提升家长与孩子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社区利用VR技术举办线上亲子运动会,通过“三人四足”“合力传球”和“亲子风火轮”等项目,增强家庭成员间的默契与协作能力。家长借助智能手环和运动手表实时监测孩子的运动数据,全面掌握其运动状态,共同促进家人健康。
(二)三位一体,运动育人
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运动”。通过科技支持,家校社紧密合作,推行“三位一体”的运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磨砺意志、学会合作,为其全面发展及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通过大课间活动、体育课程及社团活动,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坚强意志,确保运动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社区利用智能跑步机、智能扭腰器等高科技设施,营造多元化的运动环境,提升运动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晨跑、夜跑及户外活动,使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与价值,确保运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五、家校社协同,劳科融合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科融合育人机制,以劳动教育体系为途径,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家校社在理念、信息、资源和场地等方面的联动。通过实践与社会互动,强化价值观与公民意识,锤炼品格,全面提升学生劳动潜能与科学素养。
(一)动手操作,活动育人
家校社协同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劳科融合育人体系,旨在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劳动素养,增进亲子关系,实现多方面共赢。学校设立研究中心,提供线上理论指导;社区则提供实践基地,实施实地技术指导;家长应配合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共同推动劳科融合教育体系向平衡、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发面的秘密”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通过电子书包详细讲解酵母菌的生长环境及其应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新精神。社区提供专业指导,协助学生动手和面发面及制作馒头,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家长利用在线工具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强调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在“冷藏箱制作”项目中,教师借助现代技术传授热传递知识,指导学生设计并讨论制作细节。社区提供实践基地,协助学生完成制作,并使用DIS温度传感器测试保温性能。家长指导学生处理废弃材料,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与素养。
(二)科学引领,实验育人
在数字时代,科学实验课程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关键平台。通过多维度互动与理论指导相结合,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提升其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促进数字素养的高质量发展。
在探究水温对溶解速率及斜面作用机制的实验中,学校利用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与操作流程,并指导其详细研读实验指南,精心准备材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社区提供先进安全的实验设施及专业指导,保障实验的系统性和安全性。家长则运用现代科技设备记录实验过程,上传至在线平台,确保实验记录的可追溯性和完整性。
在推进“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构建包容、开放且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凝聚家长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社会需不断优化人工智能教育设施,确保其便捷实用。家长应充分利用数字工具,与学校和社会深度合作,确保教育措施的有效落实,推动家校社共育实践的全面深化。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教育资源保障研究一般课题“数字时代小学生家校社共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JZB126)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