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我所读”项目式学习: 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

作者: 康志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第一学段提出诵读目标:“通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于课外阅读也有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中既要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又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要多在诵读中体验情感,体验诗歌、童谣语言优美的特点。

然而,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安排了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等多项学习任务,学生对诗歌的诵读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了解,无法深入体会童谣儿歌的节奏感、韵律美。因此,笔者以整本书阅读为载体,设计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诵我所读”主题项目式学习活动,既完成了课标对学生阅读量的积累目标,又丰富了学生的诵读体验,提升了诵读能力。

一、初读目录导语,设计阅读存折,点燃整本书阅读热情

《读读童谣和儿歌(一)》精选了一些广为流传、朗朗上口的童谣,分为四个主题:动物篇、自然篇、童年篇和一起读童谣(游戏挑战篇)。每组童谣都附有“阅读指导”,用来提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和联想。四个主题都配有丰富的图画,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开启孩子童谣阅读之旅,大大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预读环节,笔者先通过范读,带学生了解了目录的主要功能,继而进行师生、生生轮读目录。编者的意图十分明显,以第一单元为例,题目中都有动物词语,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提炼单元主题。了解主要内容后,学生选择喜欢的单元,自由朗读单元导语。一年级学生情绪化强,我们要引导学生填写自己的“预读存折”,让他们在读中有了解,在读后有期望。将“诵读目录导语”与“编排预读存折”相结合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既为学生梳理了整本书的框架思路,又让学生在朗读、选择的学习活动中由内而外产生了阅读动力,帮助学生积蓄阅读的力量。

二、熟诵词语积累,留存阅读风采,加深整本书内容理解

《读读童谣和儿歌(一)》由一篇篇精美短小的童谣组成,彼此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学生在自主阅读这本书时,往往不能从头到尾读下来。即使是喜欢读的几首童谣,由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也更关注其中有趣的情节或者俏皮的句式。这样仅凭学生兴趣的朗读是浅层次的,对进一步体会童谣语言特点、了解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作用有限。

因此,进入通读环节后,笔者继续利用“预读存折”和学校的校本阅读成长档案《悦读悦长大》,引导学生多次走进同一篇童谣,激发学生在朗读中探寻新的发现。考虑到通读时间较长,笔者设计了以下朗读活动。

1.晨读时间,学生边读童谣,边在《悦读悦长大》的“悦积悦累”记录单中,记下童谣中自己喜欢的词语。

2.每周进行两节朗读交流课。参与交流的学生首先朗读童谣,要做到准确、流利,之后再朗读自己摘抄的词语,并用语言、动作表达词语的意思。

在指导评价时,可以从朗读准确度方面给学生打星,以此引导学生要将一篇童谣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从而提高学生晨诵效率;朗读积累词语,并进行理解性朗读展示,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童谣的文本内容。

三、指导赛读活动,小组互评改进,体会整本书语言特点

学生在交流朗读中,对整本书的童谣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喜好,需要更有深度的交流和探讨。因此,在研读环节,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朗诵比赛活动,促进学生深入交流。笔者发布了班级诵读童谣比赛方案,分为初赛和决赛,喜欢同一个童谣的组员可自由组合,组内进行互相点评。在初赛后,大家根据朗诵熟练度、朗诵童谣的内容、主题表现、词语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最终选出几个小组参加决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的比赛项目,在参与过程中共同朗读、交流童谣中的含义,在一次次聆听与改进中,体会童谣的趣味性、语言的节奏感、内涵的丰富性。同时,相互合作与交流改进,也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四、创诵活动展示,融合多种学科,延伸整本书主题内涵

《读读童谣和儿歌(一)》中的童谣大多源于生活、就地取材,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真实反映了很多民俗文化。许多歌谣只叙述一个简单的情节,描绘一个简单的生活画面,或是展开一个质朴的道理。如《小板凳》中小男孩儿给爷爷捶背,《端阳》中的吃粽子、屈原形象等,画面感强,真实而确切地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部分,童谣儿歌为我们展开了民间风俗的大画卷,包括动植物、传统节日、劳动生产等方面的民间习俗。学生在研读过程中,有了浓厚的朗读兴趣,也容易深入地理解童谣内涵。

诵读比赛后,班级举行童谣儿歌展示会。学生在理解童谣基础上,可以运用美术工具装饰自己,扮演童谣中的角色进行朗诵,也可以编创成儿歌唱出来,还可以搜集童谣中相关的民俗故事和民俗元素讲一讲,参与热情高涨。

完成了持续有效的通读,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学生在反复诵读整本书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生成了独特的认识与思考,甚至产生了对同一类书的阅读期望。展示环节重点关注的是学生阶段性和总结性阅读成果的设计、展示和点评,设计的项目活动可以更加综合,放手给学生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可以是对整本书的总结提升,也可以是某一篇研读文章的延伸对比,在对比中审视修正自己的理解。总之,读完一本书后,可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以诵读形式为基础,不断拓展一本书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提升。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