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作者: 李向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天性活泼好动,游戏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让游戏贯穿学习的各个环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游戏化教学让识字变得有趣

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游戏为什么会吸引学生?因为它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探索性等特点。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是语文教学基础性学习任务群,旨在用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教师如果运用“开火车”“采蘑菇”“穿山洞”“大搬家”等游戏来进行识字教学,将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叫号”游戏,即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每张生字卡片下面编上号,问:“1号1号什么字?”学生答:“1号1号×××。”可以是师生对问,也可以是生生对问。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认识了生字。还有“欢乐对对碰”游戏。准备一个生字转盘,学生轮流转转盘。随着转盘的转动,两个独体字会组成不同的汉字。这不但能让小学生轻松掌握汉字规律,而且也形象地展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二、游戏化教学能降低学习难度

文言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一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习惯于“读”而“读”,领读、齐读、对读、指名读……学生完全是被动地读。如果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学习,则可以降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教学文言文《养竹记》时,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在学生学习了生字词后,可以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朗读擂台大比拼”的游戏。首先是“初级比拼”,玩“四不读书法”游戏:按照不多字、不少字、不指读、不回读的“四不”规则,看谁能够读完不出错,可以让每个小组推出一名学生比赛,按要求读完者给小组加1分。其次是“中级比拼”,玩“断句游戏”:把标点都去掉的句子出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一分钟准备时间,然后小组成员依次断句,每断对一处给小组加1分。接下来是“高级比拼”,玩“挑战不可能”游戏:教师计时朗读课文,朗读时间设置为“不可能”,学生用时少于老师的即为挑战成功,给小组加1分。

“朗读擂台大比拼”游戏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初级比拼”环节,学生为了获胜,会读得特别认真,专注力得到提升;在“中级比拼”时,学生知道了游戏规则后,会一次又一次地阅读、记忆,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级比拼”环节,学生为了获胜,会利用别人挑战的时间,分秒必争地再次阅读、记忆,不知不觉从读通到会背。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