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 王俊利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诗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诵读感悟,感受音韵之美

诵读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古诗词承载着作者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平仄相间、押韵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展示正确的节奏、韵律和语调,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让学生通过自读、个读、齐读、小组读等,把握节奏,感受韵律。例如,在诵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以采用明快的节奏和愉悦的语调,让学生透过诗句来品味早春的勃勃生机。

二、品析意象,体会意境之美

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以简洁的文字描摹出多彩的画面和深远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意象描述、多感交互等方式,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的壮美、品格的崇高、人性的温暖等。比如,在学习《使至塞上》时,可以播放视频,师生一起赏析沙漠、孤烟、长河和落日等意象,让学生感受自然的浩瀚之美。

三、知人论世,领悟情感之美

诗人在作品中抒发各种情感,有爱国、思乡、友情等。学生通过理解这些情感,能引发共鸣、丰富体验,提升对情感美的感悟。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通过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的方式,展示诗圣杜甫的生平经历、创作心路,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情感。这首诗是杜甫在颠沛流离中的情感宣泄,表达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学生了解了创作背景之后,能更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之美。

四、比较分析,发现风格之美

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还可以选取不同诗人的诗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同一主题的不同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评价,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手法。比如,可以将杜甫的《望岳》和《春望》进行比较阅读,感受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境界;可以将李白的《行路难》和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分析,体会两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可以将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词作进行对比,体会其风格的变化以及背后的人生况味。

五、多元创作,提高表达之美

古诗词大多来源于诗人的生活感悟,具有一定的实践特质。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审美经验,进行与古诗词相关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创作等。还可以开展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中浸润诗情、提高表达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绘画创作,展现边塞的壮美。针对曹操的《观沧海》,教师可以融入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教学,师生一起感受诗人胸怀天下的抱负。经历了多元的诗词创作活动,学生对诗歌的审美理解会逐渐转化为艺术表达,自然提高了审美能力。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