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作者: 宋江玺新课标背景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语文课堂既充满生气,又成效显著呢?经过思索与实践,笔者认为,抓好课堂提问是很好的一个突破口。
首先要找准提问的导向性。所提问题要和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必须服从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要着眼于教学的重难点去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与达成教学目标关系大不大,能不能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能不能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重难点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潮的神奇壮观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把潮来时的景象写得很生动、很形象,而且富有感染力,那是因为作者特别突出了潮的变化去写,作者都突出了潮的哪些变化呢?”与此同时,可以让学生品读相关词句去加深理解。
其次要把握提问的层次性。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储备、学习创新能力都是不同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教师就要尽量把问题设计成容易理解、趣味性强、探究价值高的一系列小问题,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逐步引导学生迈向纵深的思维空间,获得探索和成功的快乐。
例如,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在学生了解五粒豆的经历后,教师提问:“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为什么就变好了呢?”然后,进一步追问:“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懂得:要珍惜生命,积极面对困难。如此,教学目的自然水到渠成。
再次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在语言表达上讲究艺术性,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趣味导入,生成问题。以《梅花魂》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在导入新课之前,提问:“梅花也有魂魄吗?文中的梅花魂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既能吸引学生探究问题,又能指向课文的主要内容。
触类旁通,引出问题。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比较简单,其中有很多结构相近、表达方法相似的文段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点穴式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要通盘考虑,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比如,可以从题目处提问,可以从关键字处提问,也可以从重要标点处提问,等等。
总之,语文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探索与创造,不断获得新知,提升核心素养。
(责 编 林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