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教师在钢琴自弹自唱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赵薇娜《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钢琴自弹自唱(以下简称自弹自唱)是将钢琴弹奏与演唱融合到一起的综合性音乐技能,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它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体验音乐,激发自身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笔者在日常听课中发现,一些音乐教师的自弹自唱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歌声与琴声的音量比例失调、部分曲目弹奏生疏、伴奏织体不和谐、歌曲风格把握不准,以及对于前奏、间奏、尾奏重视程度不够等。那么,音乐教师如何提高自弹自唱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训练,从而逐步提升自弹自唱水平。
一、把握弹与唱的平衡
在常规音乐课堂中,经常是教师自弹自唱新授歌曲,学生认真聆听并回答歌典的内容、表达情感等。笔者发现,在此教学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不能合理把握琴声和歌声的比例,使得弹奏声音过响、钢琴踏板踩动频繁,导致自己的歌声被掩盖。这样的自弹自唱不仅缺乏美感,还影响学生听的效果。所以,合理地调整自弹自唱的音量非常重要。
首先,音乐教师应明确弹与唱的关系——以演唱为主,弹奏为辅。其次,在日常练习中,音乐教师可以试着降低钢琴音量,给歌声更多的表达空间,或者在歌曲高潮之处加大钢琴演奏的力度,增强歌曲的音乐表现力,以达到和谐的弹唱艺术效果。
二、熟练应用常见调式
小学音乐教材中,呈现了不同调式的歌曲,一些音乐教师只能熟练演奏调式难度不大的歌曲,演奏调式难度大的曲目时会节奏不稳、声音断断续续,影响了歌曲的完整表现度。
此外,一些音乐教师无法顺利演奏难度较大的调式,便采用降调或升调的手段演奏,导致学生演唱时的音调不是偏高就是偏低,不能将歌曲原本的风格和特点呈现出来,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学生声带受损,影响学生歌唱自信心。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音乐教师要了解24个调式(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熟练演奏各调式音阶,并掌握教材中歌曲的众多调式,以及各级和弦原位和转位的位置、弹奏指法。第二,在演奏技巧方面,音乐教师还应掌握24调式基本的跳音、滑音、断奏、连奏等,提升自己的演奏表现力,从而准确表现歌曲的情感。
三、恰当设计与运用伴奏织体
据了解,一些音乐教师在自弹自唱过程中,选择的钢琴伴奏织体非常单一,对不同类型的歌曲都采用柱式和弦或分解和弦这两种较为单一的伴奏型,使歌曲显得平淡乏味,导致美感遗失。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织体完美配合,可以有效地传递歌曲情绪、歌曲风格和音乐体裁。所以,钢琴伴奏织体如何设计和选择尤为重要。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我们常见的伴奏织体有三种:半分解和弦、全分解和弦、柱式和弦。其中,半分解和弦基本适用于节奏鲜明、活泼生动的歌曲,如《一只鸟仔》《赶圩归来啊哩哩》等;全分解和弦适用于抒情委婉、深情流畅的歌曲,如《采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柱式和弦适用于气势磅礴、庄严宏伟的歌曲,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等。
单乐段歌曲通常运用一种织体,但大多数歌曲的旋律变化较丰富,甚至呈现多乐段结构。因此,多乐段歌曲的伴奏音型应该注意在统一中求变化,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伴奏织体,以表现音乐的变化之美,充分表现整首歌曲的形象及情感,使得学生演唱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更加真挚。
需要强调的是,伴奏织体的选择和运用是为歌曲旋律服务,不可滥用,过于花哨地运用伴奏织体会喧宾夺主,使歌曲的演奏凌乱而缺乏层次。
四、准确把握歌曲特点
在小学低学段,音乐课程唱游教学的首要学业要求为: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独唱或齐唱,能在演唱中加入适当的动作进行表演。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能够准确地表达歌曲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第一时间直观感受歌曲传递的情感与意境,为接下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音乐教材中,每一首歌曲的基本特点(如欢快、抒情、快板、慢板等)都被编者标明,音乐教师拿到教材后,首先要考虑教授歌曲的调式、拍号、术语等。比如,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七单元的《大海》《云》两首歌曲,都是四三拍歌曲,同属优美抒情的歌曲,但《大海》更侧重表现波浪起伏,突出“摇”的特点。因此,音乐教师在自弹自唱过程中,要注意伴奏织体的推动性,以表现大海的荡漾。《云》侧重表现云朵的忽远忽近,突出“飘”的特点,音乐教师则可以将左手伴奏展现得轻柔、稳定的特点,以表现云的飘动和高远。
尽管两首歌曲在节拍、表达情感,以及形象上都有相似之处,但音乐教师只要在自弹自唱过程中做好细微处理,便能凸显两首歌曲各自独有的音乐形象。
五、重视设计前奏、间奏和尾奏
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声在艺术结构和音乐的整体表达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前奏起引领和提示作用,教师弹奏钢琴时,要准确把握音乐的风格和调性,为学生创设情境。间奏起贯穿和发展的作用,也为歌曲演唱者提供了短暂休息的机会,所以,间奏和前奏的和弦编配要基本保持一致,并在转调情况下,做好情绪的变化和对比,进而展示音乐的不同表现色彩。尾声起升华和加强作用,其编配可以延续前奏的和声特点,可以让歌曲首尾呼应,更好地表达歌曲最初的意境;也可以根据歌曲的主旋律与和弦特点进行简单的编配,给歌唱者和听众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总之,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而音乐教师的自弹自唱正是审美、表现、创意、文化能力的全面体现,能够使学生从中感受歌曲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学生歌唱能力及审美能力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