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信息科技特色社团活动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张海英 胡治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引入信息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计算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正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我校积极开展小学信息科技特色社团活动,并在社团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社团课程内容按年级分层设计
小学阶段开设信息科技特色社团课程,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等,由易到难,阶梯式开展。信息科技社团课程紧密衔接学校的信息科技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在社团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感受到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学校在二、三年级开设了以动手搭建、简单的线型编程为主的GAR火星移民课程。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完成作品的搭建和编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三、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编程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计算思维,提升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开设了AR算法社团课程。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和平板对学习内容进行AR验证,促进自己对知识的迭代和迁移。五、六年级学生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校则开设了人工智能未来派社团,配合教学机器人、AI开源硬件及AI特色设备,探究其现实应用。
二、开展多样的社团教学方式
根据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在GAR社团教学活动中,我们开展主题式教学,把每一个主题活动分层设计为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让学生在拓展任务中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激发创新能力。中年级的AR算法社团,以文化和生活为载体,以解决真实生活中问题为导向,进行实物化的算法探究,分为基础任务和开放性任务。高年级人工智能未来派社团,开展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从生活实际出发,确立项目主题。小组成员从功能设计、编程实验、硬件搭建功能测试等环节分解任务。学生在探究实践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建构、创新、合作,在不断地发现和优化过程中内化知识、激发创意。
三、建立社团持续评估与反馈机制
根据社团内容或项目的不同,建立相应的评价内容,做好日常评价,激励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基础上,能持续进行实践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家校交流平台微信群和钉钉群,把学生日常成果反馈到群里,或者学习视频资料、好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群里进行交流共享。分享展示方面,低年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展示。中高年级在讲解创新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学习单和社团活动记录表。教师及时根据社团活动记录表进行总结、反馈,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信息科技特色社团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323000306)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