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教材”要有“备”而来

作者: 刘志坚

“研教材”是教师准确把握文本、了解教材重点难点、解决备课和教学中的疑难、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研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浅教研、假教研和无效教研的现象。日常教研要从实效人手,“研教材”活动要切实解决教师的疑难困惑。我们一定要有“备”而来,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一、备课标:要落实课标要求

新课标对教材的处理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向,一节课、一个单元、整本书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课程标准赋予的任务,教师要在统揽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理解和把握,在充分备课标的基础上,梳理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以备集体“研教材”时研究解决。

二、备文本:要彰显教材的内在功能

教材具有教学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文化功能体现在对数学史的继承与发展,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功能主要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中,介绍了《九章算术》中的“圆田术”,提出把割圆术作为计算圆的周长、面积及圆周率的基础。在处理这部分文本时,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其文化功能,只是让学生自己随便看看,这样就不能彰显文本的内在功能。对于这一课,教师要充分认识教材文本的价值,在了解《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的发展。

三、备学情:要全面了解学情

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都是学情的一部分,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学情是关键。

在“研教材”的过程中,要探讨如何兼顾各类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需根据学情设计符合每个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案。比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要明确小组分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只有认真备学情,“研教材”才能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发挥作用,教师才能结合学情优化教学环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四、备方案:要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教学中往往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教师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上做到有趣、科学、高效,通过交流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例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但现金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随着扫码支付的普遍应用,有些小学生甚至连现金都没见过。这就需要教师在“研教材”时设计好方案,可以用真实的人民币或模拟币设计体验式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责编 莫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