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诵读提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作者: 权小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着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其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领略古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能力,笔者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聚焦感知锤炼,诵读与鉴赏并进
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作者信息、创作背景等基本常识,而且让学生学会应用其艺术表现手法、体悟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并让学生通过主题化的学习及社团活动增强审美意识。
诗歌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找到文字背后的含义,就要重视古诗词的吟诵。而情感丰富的吟诵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打磨自身范读水平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张口吟诵古诗词,用自己的理解去抓“情感”的关键点。
反复诵读是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常用方法,它有助于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意象。比如,教学《雨巷》时,教师可以从“丁香”意象的表达人手,联系历代诗人的丁香情结,引出它所代表的孤独而高洁的形象。然后,教师可以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不同作者的风格及其作品的意象差别,从而感受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气韵。
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具有音乐美、节奏美和情感美。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富有层次性。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熟读文本,还要对古诗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解它所表达的情感,并在诵读时将其体现出来。如此一来,学生的语言与审美同构共生,能够更好地提升品鉴古诗词的能力。
二、紧扣核心素养,搭建诵读支架
经典的古诗词是优美文字与高尚品格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能够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因此,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教过的每一节课,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总结经验、实时改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归纳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同类型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具体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时,教师在精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适时参与,且方法得当。比如,将《将进酒》《琵琶行》进行对比阅读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诵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学习正确处理重读、轻读、停顿等诵读技巧,从或舒缓或高亢的情绪中感知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而学生在活动中是主动构建者.他们在诵读过程中集中情感与注意力,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被有效激发。
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诵读的韵律美等,能够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其共情能力,在诗的意境中发现美、欣赏美。
(责编 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