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材施教理念下的课程育人探索
作者: 郑晓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的新要求,学校如何推动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变革,就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核心素养、提升育人品质的关键问题。
从“素养导向”到“因材施教”,体现了新时代对学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方向性要求。淮河路小学在“品质教育”发展理念和“守中归原”办学目标的引领下,打造了以“润”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确立了“沁润”教育品牌。学校坚持以“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为使命,将因材施教作为育人体系的灵魂,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创造出新的实践样态,呵护、陪伴、支持、帮助每名学生健康成长。
一、以学情调研、成长档案为学生个性特征“画像”
在小学阶段,存在一些普遍的现象: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差异比较大,三年级学生学习状态开始出现分化,六年级学生产生小升初复杂心态……关注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是教育的重要法则。基于这些现象,学校开启了规模化因材施教有效途径的探索。
从面向全体到面向人人的因材施教育人实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材”。根据认知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学校以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相关因素为指标,开发出“辨材”工具,并通过学情调研与分析,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从而更立体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质。
此外,学校收集学生的多方面表现,综合各类指标为其绘制“画像”,进一步明晰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而为学校合理设置课程、教师优化教学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二、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发展所需支持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学校基于“培养德高、体健、智睿、行雅的灵动学子”这一育人目标,建构“五育”融合的“沁润”课程体系,并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可选择的机会。但校本课程以“养趣扬长”为主,与国家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为此,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差异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开发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模块
学校立足“沁润”文化,以“无痕教育”为理论支撑,以心理学理论“知情意行”为主导,将课程设计聚焦学生素养发展需求,开发、实施德育微电影、运动力、睿智、行雅四大跨学科主题课程,并配备相应的活动手册,以实现“五育”融合育人。
2.为小学低学段搭建以“成为学生”为主题的课程模块
学校将“成为学生”作为起始阶段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按照熟悉校园、认识伙伴、养成习惯三个阶段设置入学适应课程,使儿童、教师、家校在互动中连接,让儿童逐渐爱上校园、爱上班集体、悦纳自己,积极愉快地投入小学生活。比如,学校为帮助学生应对三年级将要面临的学业压力,为二年级学生开设学习方法指导、情绪管理、交往合作等课程,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学业压力,缓解内心焦虑。
3.为小学高学段开设以“成为学习者”为主题的课程模块
课程指向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既体现了“因材”而“施教”,又因“施教”而“优材”,能够助力学生度过成长关键期。为了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学校建立融通衔接机制,开设环境体验课、学科衔接课、专项衔接课、名师讲座等课程,并探索出适应学生“过渡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找到学科知识的衔接点、学习方法的转换点及心理调适的联结点。
三、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铺设适合的学习通道
1.数字化课堂赋能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打造数字化平台,构建“三步五环两练”沁润课堂有效形态,明确学习内容,精准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实现学习“闭环”。比如,在数字化平台中设置“数智台灯”,开展“作业批改四步行动”(动态采集作业学情、数据分析即时生成、共性错题集中讲解、个别错题单独辅导),数字化赋能课堂,使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2.校本课程自主选修
学校开发多样化校本课程、菜单式选修课程,采用网络选课、走班上课的形式开展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需求,还能让志趣相同的学生“抱团”成长。
3.课后服务提供支持
学校构建“一体两翼”课后服务保障体系,为课后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其中,“一体”指第一时段自主学习、答疑解惑,“两翼”指第二时段建立帮扶指导、成长支持两套个性化学习系统,实现时段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四、开展发展性评价,为学生注入自主成长的内在动力
发展性评价关注过程,既强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又为学生的自我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素养立意,搭建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将素养立意作为评价育人导向,搭建STS-BIP课程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优化提升沁润课程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保驾护航。
2.育人为本,完善综合评价体系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育人为本的“淮宝润成长”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学校建立“卡证章”激励机制,关注学生成长全过程,形成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
3.关注个体,建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建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学校从三个维度,对应九级指标、十八个观测点对学生进行跟踪评估。评估过程中,学校聚焦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和创新精神,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结合自评、他评的方式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其强优势补短板:聚焦学生的学业水平,生成学生“学业水平发展雷达图”,可视化呈现其学业“画像”,进而利学促教。
总之,在教育不断提质的今天,“双减”等教育政策的落地落实,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生态环境,带动了中小学在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变革。在落实因材施教的课程育人实践探索中,学校应该通过差异化的教、科学化的评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助力他们成长为自信、有内涵的优秀人才。
(责编 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