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作者: 吴若毅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其地位和作用愈发受到关注。那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探讨。

一、了解课程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呈现新的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强调知识技能的应用、课程内容生活化等。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并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科目标相符合,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提高,而且在道德品质、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得到培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

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和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例如,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关诚信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诚信。

四、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氛围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他们在课堂上放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完善评价体系,及时做出反馈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及时评价和反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品质,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行为。

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公正、有据可依,评价标准要明确、统一,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包括日常表现、考试成绩等,以全方位了解学生的道德表现;反馈要及时、诚实、客观,对优点要给予认可和鼓励,对不足要分析原因.指出改进方法。

(责编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