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基于学生立场的“趣味数学”课堂
作者: 李慧转
李慧转,平顶山市卫东区五条路小学校长、平顶山市卫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国家课改优秀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授予平顶山市巾帼女杰等称号。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等校学科专家,河南省“国培”“省培”项目专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到数学教育上,其核心任务就是“数学育人”。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看待教育问题,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成长需求,以达到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目的。
“趣味数学”课堂着力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立足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和认知特点,在知识技能教学中突出“有兴趣”“有智趣”“有乐趣”,在核心素养培养中注重“生活味”“数学味”“语言味”。在学生、趣味、数学三者的有效融合下,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生发之地。
一、在知识技能教学中突出“三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立场成为教育变革中的基本立场。因此,教学中需要将具有趣味性的多元活动和课堂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1.创设情境中激发“兴趣”
坚守学生立场,要看到并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通过规划环境、提供丰富材料引发学生与情境的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促使每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减负提质的体现。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啄木鸟医院”“开火车”“运动会”“邮递员送快递”等情境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已经初步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创设足够新颖和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他们,使他们处于积极的状态,思维更加灵活。如在讲完“轴对称”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相关知识开展“美丽图形设计”的活动。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多变、有趣和实用。
2.实践活动中突出“智趣”
课堂上,我们要把数学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智趣”。教师应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趣味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开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数学活动。在明确实践探究要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头脑风暴活动,让大家积极思考,动手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看一看,充分体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推导的过程。这样的结构性教学不仅效率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直观感受数学的规律性,使他们的思维在悄无声息中得以发展。
再如,让学生参与“花样魔尺”“9宫数独”“巧算24点”“玩转魔方”“神奇七巧板”“智解九连环”等实践活动。不知不觉中,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亲近数学、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充分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智趣”。
3.作业设计中呈现“乐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化、趣味化的作业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减负提质。一、二年级的学生不留书面作业,可以以游戏和口头训练以及生活中的数学为作业的主要方式,把数学知识融入故事情节或游戏,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作业设计中要尊重学生探究的需要,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作业,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想象。
如教学了统计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对工作日、周末校门口17:00-18:00之间经过的电动车、三轮车、汽车的数量进行统计,并根据数据分析学校门口拥堵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校门口交通拥堵的方法。就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成长,并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在核心素养培养中注重“三味”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三会”: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趣味数学”课堂在追求趣味的同时,要努力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之地。
1.场景展现要有“生活味”
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应用性的实践趣味题,可以从报刊、电视、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尽可能以多样场景呈现。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亲身感知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使空间概念在学生脑海中牢固形成。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实际与图纸的较好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方向的主要建筑物,并以“小小设计师”的身份把操场示意图绘制下来,把作品在全班展示。
又如,带一年级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后,可以利用积木、饮料瓶、废旧纸盒等身边的常见物品,结合立体图形的特点,创作出小汽车、大房子、火箭、蛋糕等形状的作品。
再如,在二年级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后,为提升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选择的物品进行估测,再选择合适的工具测出长度。学生变身“测量小能手”,测量出冰箱、洗衣机、书本等物品的长度和宽度,巩固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应用能力。
这种趣味课堂使数学实现了再创造,使数学走向了生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基本素养。
2.解决问题注重“数学味”
学生立场的根本落脚点是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坚守学生立场,意味着教师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当下的即时性需要,而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把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作为重要任务。
相对于显性的数学内容来说,隐性的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对于学生来讲才是终身受益的,这也是“数学味”的最浓之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及时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认知过程、建构过程,因势利导地进行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推理等。教师要从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出发,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比较、在思考中辨析、在思考中发现,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通过研读课标、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先让学生通过归纳推理,发现数学结论,然后用演绎推理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调整了教材例题的顺序,先让学生学习例2,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感受到圆周率是一个定值。接着呈现例1,学生通过对例1外切正方形与内接正六边形的对比,感悟演绎推理。最后通过课件演示,用直径的4倍等量代换正方形的周长,从而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比直径的4倍小。同样的道理可得出另一个结论: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大,让学生充分感悟到等量代换的魅力,在推理、等量代换等思想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从而促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向“提升素养”转变。
3.表达交流融入“语言味”
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语权,就是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其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参与权,让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中。新课程理念下要让学生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在“说”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加法”时,笔者开展了“随机抽取一张图片,学生看图提取信息说出算式及意义”的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提取图片信息,正确列出算式,并且结合情景图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又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乘法后,笔者设计了“讲数学故事”的活动,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情感。学生设计的故事情节有和商场购物有关的、有和旅行有关的、有和科幻有关的……他们在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时,不仅全面深刻理解、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表达能力,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总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喜欢的“趣味数学”而教,教师应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心中有标,构建合理的趣味性教育教学体系,使数学课堂散发出独特的“趣味”魅力,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归来,让数学素养的“灵魂”归来,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倾听到生命拔节之声。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