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卢明国
深度学习最早出现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领域,后来传入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而主动自觉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敢于质疑书本知识和权威,能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能构建知识体系,还能在生活场景下迁移运用,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推行以来,高中思政课堂“浅层化、表层化、接受性”的学习已不能满足教学之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学会深度学习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深度学习与高中思政课程改革相适应
思政教材在编写上具有生活迁移性特点。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都来自生活实际,把思政学科的知识和价值观引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加深对思政知识的认知、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迁移应用。
同时,新课标下的高中思政教材编写具有纵向进阶性。比如,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性、高中思政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互补性,都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步步深入,完全契合初中生思维向高中生思维的进阶性,把握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特征,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深入理解、运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完善,实现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的双向转化。
二、深度学习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在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5G时代的到来,面对海量信息,学生需要的是筛选与判断信息的能力,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信息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
在新时代,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能够从大量知识和信息中概括、总结、提炼、深化创新应用的人才。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信息灌输方式,让学生在传统记忆、背诵、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抽象概括、综合分析、创新提升、应用迁移等高阶思维,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用辩证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其从学会知识过渡到学透会用,把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于新情况、新材料、新问题,能够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高中思政课深度教学中,必备的思想引领性是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明显的关键特征。从课程性质来说,思政学科具有内容的综合性、学校教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政理论等课程相互渗透,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相互配合,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中思政学科的深度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道德信念、提振学生的精神。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方兴未艾,对大众的价值取向势必产生一些影响,特别是对价值观尚未完成形成的中学生来说,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再加上传统高中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只强化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弱化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和思想引领作用。特别是灌输式的教学,容易让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深度教学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统一、重组,再配上真实的情景设置,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深度学习为新高考各学科相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新高考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性,打破了传统的理化生、政史地的文综理综组合。根据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简称《指引》),高考改革省份2021年入学的高一新生选考科目要求:在法学类目录下,公安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专业类要求必选政治科目。有研究显示,在“物理+化学+政治”组合中,专业覆盖面高达99.73%。
在《指引》的指导下,再加上思政学科本身的特点,利于以后考研、考公务员,那么2024年高考,选考政治的人数有可能增加,此后高考选择政治学科的人数比例也会逐渐上升。在我省的高考选科模式下,“物理+化学+政治”“物理+生物+政治”的组合将会大量出现,理科思维加文科思维的组合也促使思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扩大知识面,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探寻学科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和融合点,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探索知识的本质,在对知识有系统性认知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
基于思政教材自身的整体性和价值引领性,特别是与哲学相关内容,可以增加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学科实验,让选择“物理+化学+政治”或者“物理+生物+政治”的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探寻出世界普遍的规律和本质,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思政课深度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取本学科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发现并挖掘学科之间的关联,开拓学习空间,增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激发思维活力,培养其探究兴趣,增强其创新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为其理科思维和文科思维自由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责 编 白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