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作业质量
作者: 涂春英“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挑战。在教学中,笔者针对目前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考虑,优化作业设计,丰富作业形式,提升作业质量。
一、设计口头类作业
口头作业包含朗读、复述、背诵、讲演等。口头作业考查的是学生的脑、耳、口的综合运用能力,更能凸显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1.朗读作业
朗读是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之一。朗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帮助他们积累丰富语言,加深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前,笔者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其中便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这样一个任务。上课伊始,笔者指名请学生朗读,发现他们大部分都读得通顺流利,部分学生还注入了情感,展现了自己的独到理解。
2.表演作业
表演作业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将课文中的部分内容转化为剧本,搬上舞台。例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表演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学生兴趣盎然,为了演好故事,竞相深读课文,揣摩人物。在表演课上,不少小组将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展现得惟妙惟肖,博得了阵阵掌声。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一种任务,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性作业有利于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
1.阅读实践作业
阅读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方法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方法后,还需要课下在阅读实践中应用,从而巩固所学。例如,在教完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阅读实践作业,要求他们阅读《有趣的“装死行为”》《昆虫的“看家本领”》和《红蚂蚁》,找出每篇文章的关键句,总结段落大意。其实,这项内容就是对本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实践与巩固。
2.写作实践作业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写作实践的保障。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其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相通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尝试了解他们的内心;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选择一位家人,完成半命题作文——“他 了”。并要求学生将“他”当时的样子写具体,同时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完整地写下来。
有了不断的写作实践,学生对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逐步写出情节生动、真挚感人的作文来。
三、设计分层式作业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笔者从学生角度出发,除了布置基础性作业,又设计了拓展性作业和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作业。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时,笔者结合教情与学情设计了如下作业。
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拓展性作业:朗读三首古诗,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挑战性作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想象画面,展示对内容的理解,可以高声朗诵,可以画一幅画,可以唱一首歌,还可以将其改编成现代文(只写其中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或片段)。
基础性作业是必做题,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拓展性作业也是必做题,增加了一定难度,是对本节课“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教学要点的回顾与巩固。挑战性作业是选做题,学生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完成。例如,擅长美术的学生可以选择画一幅精美的图画;擅长朗诵的可以选择高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擅长音乐的可以选一首音乐,配合诗歌演唱,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设计跨学科作业
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分三层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其中之一。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教师可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相结合,设计跨学科作业。例如,在教学《琥珀》一文时,由于内容大多是作者的想象、推测、判断,学生很难真正详细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琥珀真的是这样形成的吗?于是,笔者邀请科学老师给学生做详细讲解,而后为学生布置作业:请结合科学知识,用自己的话详细阐述琥珀的形成过程。有了科学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写得内容完整、条理清晰,表述到位。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时,笔者结合本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在带领学生结合注释、图画、工具书理解诗意之后,让他们想象一下画面,然后动笔画出来。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应不断丰富、创新作业内容,调动学生的作业兴趣,适应学生的作业需求,让学生在作业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本栏责编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