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
作者: 程宏章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时代要求。研究初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积极的实践创新意义。
洛宁县陈吴乡初级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强化德育渗透,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养成教育提升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新路子。在此,笔者结合陈吴乡初中的养成教育实践,提出以下关于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目标引领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将学生的习惯培养侧重于行为道德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卫生健体习惯和读书学习习惯四方面进行探究——
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讲解好习惯养成对自身成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辨别好坏习惯。
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讨论等活动,掌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了解学生内心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科学制定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常规等,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实施策略,使养成教育工作有章可循。
二、明确规范,行动落实
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其讲解习惯养成过程需遵循的规范准则很有必要。比如,阳光大课间跑步做操课程化,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抓好课堂教学特色化,助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树立榜样,示范带动
学生往往将自己的老师视为榜样,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做榜样示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是,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同时,学校可以坚持选树身边榜样,并通过黑板报、专题分享会、修建榜样展示长廊等形式,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完善自我。
四、坚持不懈,持续提升
逐步完善,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为此,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有周期性地进行督促工作,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以帮助学生遵守校规为例,大致有三个阶段——
阶段一:大约1~7天,以“刻意、不自然”为主要特征。正面指出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并帮助其改正,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七年级新生入校初期,就餐期间无法有序排队、安静用餐、做到光盘、保持餐厅卫生清洁等,餐厅值班教师要主动提醒、指导学生,帮助其改变。
阶段二:大约7~21天,以“刻意、自然”为主要特征。当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已养成,但偶尔还会有不文明行为时,教师可通过眼神交流、手势提醒等细微举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阶段三:大约21~90天,以“不经意、自然而然”为特征。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如果能坚持21天以上的重复,习惯就会养成;90天持之以恒的重复,稳定的习惯就会形成;365天以上的重复就可达到习以为常、水到渠成。
五、身心联动,强化学生内驱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学校可以班级为考核单位,针对纪律、卫生等制订具体考核评比办法,按周期评选纪律之星、自律之星等,树立德智体美劳“五育”榜样,以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团体训练、辅导的方式,使学生在认识到培养好习惯重要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养成习惯。同时,对于在习惯养成过程中意志薄弱的学生,家长、教师要认真督促完成。
六、家校共育,重在养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能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们除了有效应用QQ群、微信群等加强家校联系,还应倾心办好家长学校、适时开展家访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强化家校沟通,以增强每一位家长的责任感,凝聚强大家校共育合力。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重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不断探索,精益求精。
(本文系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行动方案”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9-HJYY-068)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