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生涯教育的县中探索
作者: 李雪颖 袁慧娟2013年,济源高级中学开始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和尝试,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打开多元视野,催发其成长内动力。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对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再次梳理、挖掘,搭建教师职业成长和学生生涯发展“双落地”系统框架,以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革新,用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给学生发展带来更多希望,进一步推动生涯规划教育提质增效。
一、课程开发:从需求出发抓住关键要素
济源高中以“需求牵引—角色赋能—深度体验”为逻辑主线,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生涯发展领域素养(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行动)目标,以此为生涯教育课程的总目标,设置独立课、学科渗透课、班会课、实践课四类课型,从学习时间、学本课程、学习空间三个维度建构,形成了整体式学校生涯教育课程。目前学校已开发出《我的青春我做主》《职业生涯望远镜》等系列校本教材,并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开学第一课、学科说明会相结合,编写出生涯导航读本《高中学科面面观》。
如今,济源高中的生涯通识课已列入课表,对学生在生涯关注、生涯自信、生涯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性评价已建立档案。
二、师资建设:“三体”团队落实协同育人
“三体”是指教师本体、学术研究体、技术技能体。济源高中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四微”平台(微课程、微课题、微课例、微共同体),打造“三体”共同体生涯规划教育团队,整合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实践技能训练等多方资源,有效落实协同育人目标。
济源高中目前有4支生涯教育导师队伍,有专、兼职之分。专职导师由已经获得生涯规划指导师资格证的4名专职教师担任,负责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课程开发、个案分析等项目。兼职导师分学业导师、成长导师和职业导师,由学校分管副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各学科教研组组长和优秀校友、家长组成,分别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理想引领、实践探索及职业体验等。
学校为不同教师匹配了对口培训课程,对专职导师的培训重点在“高”(高效、高端),对成长导师的培训重点在“实”(实用、实效),对学业导师的培训重点在“启”(启动、启发),创新开展“三维六度动态生涯学习模型”高端研讨、青年教育者论坛、微信读书会、项目化课程周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平台、链接资源,让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支撑力量越来越强。
截至今年4月,济源高中“三体”团队已举办专题讲座、观摩课等共计21次,课例《小目标,大梦想》被评为2021年河南省中小学德育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课题“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被评为2021年济源示范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阵地拓展:多角度切入激发生涯自觉
“‘剧’说生涯,快乐成长”,拓展生涯教育新领域。2022年,济源高中围绕生涯规划教育的唤醒、规划、发展等目标,对校园心理剧从活动走向课程进行了有效探索。心理剧展演活动以“‘剧’说生涯,快乐成长”为主题,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思考未来,启蒙生涯认知”为目标,分入学适应、选科决策、兴趣探索、认识自我、树立志向五大模块,形成创排理论课、实践课、展示分享课、复盘课的有效闭环。其中,心理剧《我的学习我做主》获河南省校园心理剧成果大赛一等奖。
“学长说”生涯成长故事分享活动,强化朋辈互助“心”力量。济源高中“学长说”生涯成长故事分享活动开始于2014年,后来又结合“3W1H”法则进行“升级”,让合适的人(Who)在合适的时间(When),给有需要的人“说”出合适的内容(What),说的形式(How)以现场报告、云端连线、视频录制为主。如今,学校正在尝试开发半结构化的生涯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持续、稳定的支持性关系,协助他们强化生涯探索中的积极体验。
职业体验融入综合实践,实现真实链接“欣”成长。济源高中将生涯规划教育与社团活动、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组建“致知”“致美”“致用”三大类65个社团,与相关科研部门、公司合作建立生涯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尝试中获得自我认同。比如,两名高一学生撰写的关于“改进‘双减’政策背景下城镇高中美育工作”的提案,被共青团河南省委点名表扬,学生两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总决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焦新时代,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期待更多人群策群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促进普通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R2021114)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