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课堂改革 提升教师素养
作者: 张改红中牟县第七初级中学于2018年秋建成招生,新入职教师占一半以上。朱永新先生认为:“这个时期或者未来时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所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这启发了我们,在建校之初就对一些名校的课堂模式进行学习研讨,结合实际基于课改新思想和统编教材新特点,进行了基于“三级建模”的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一、校级建模:一校一模
我们通过对各个名校课堂模式的学习与研讨,结合专家论述,最终把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五环节”作为我们的校级教学模式——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这一模式体现了整体建构的思想、先学后教的思想、互查互助的思想和教学公平的思想等。
所谓整体建构,是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把一个单元的内容或者一个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为新课标下的教材编排是按照主题或模块设计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或话题,各单元的每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选编的,所以要改变传统的“讲一课备一课”的习惯,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进行单元备课。导入新课,也要从单元整体着眼来导入,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所以,第一个环节不是一般的导入新课,而是整个单元导入。
所谓先学后教,是指教师不要急于先讲,而是先提倡学生自学,学生自学不会的,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不会的,通过组与组间互助或全班讨论来解决。一堂课教师讲多长时间不作硬性规定,根据教材的难度和学生基础来定,如果学生自学能够解决70%,教师就只讲学生不会的30%;如果学生只能自学30%,教师就要讲剩余的70%。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组汇报之后的点拨环节,教师不仅要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最好的学习方法。
所谓互查互助,是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相互检查、相互帮助,有问题才帮助,无问题不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目的性要明确,实际效果要好。讨论的目的、时机、形式、效果非常重要,否则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课后的负担。
所谓教学公平,是指我们不仅要注重教育起点的公平,还要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因为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所以我们提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堂堂清、人人清”,尽量不留课后作业。每堂课的达标测试要做到试题形式多样、测试过程严格、测试时间有保障,对学生不会的问题要及时帮助。
二、学科建模:一科多模
一所学校仅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不行的,各个学科之间课型的差别很大。而所谓一科多模,是指各门学科都要根据学校的基本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的特点,形成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一个学科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教学模式不算多,教学模式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学科建模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科的特点、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学科建模可以调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可以在学校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型的不同进行变通,形成本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三、个人建模:一模多法
一模多法,是指在学校基本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每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
首先是教学设计的不同。具体到一篇课文,由于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每个教师的教学设计都不会机械地套用一个模式,而是在学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教学设计的不同,既表现在同一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仅表现在同一内容不同教师风格的不同。
其次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同一教学环节,每位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可能不同。如“导入新课”环节,有的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有的教师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如“自主学习”环节,有的教师运用导学案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用导学案也能收到自学的效果。
最后是教学艺术的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兴致盎然,有的教师上课学生昏昏欲睡,这反映的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包括语言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艺术、组织教学艺术、课堂设计艺术,等等。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能使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还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教师通过一模多法,既能落实学校提出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科特点,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对象,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一模多法也是对学科建模的反馈和矫正。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是否适应,通过个人建模又会发现一些问题,积累一些经验,可以对学科教学模式进行反馈和矫正,使其不断完善。
通过以上的“三级建模”,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问题,也会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
总之,“三级建模”是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验证、反思和调整的过程。对老教师而言,这是一个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的契机;对新教师而言,是实现个人快速成长的载体;对学校而言,是形成教学特色、打造名校的一个重要抓手。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