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育人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作者: 王瑞 谢悦 谢爱萍

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是河南省首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和首批创客教育示范校,也是国家“双新”示范校,在普通高中育人改革实践中理应发挥应有的引领、示范与带动作用。

学校从发展特色出发,以人生发展、个体成长为主线,分别围绕健康、博爱、有为设计了3个系列的校本课程,即奠基健康人生、升华博爱人生、进取有为人生,致力于打造基于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体系的学校课程总体模型。

一、课程开发

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突出课程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地位,立足“以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快推进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把“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具化为“健康、博爱、有为”三个维度,指向核心素养的九大领域,建立了相应的校本课程体系。

不同于传统的直接按课程内容设置的方法,学校以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体现了课程为育人目标服务的思想。

(一)第一系列:以培养健康素养为主题的“奠基健康人生”系列课程

模块一: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模块二: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二)第二系列:以培养博爱素养为主题的“升华博爱人生”系列课程

模块一: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模块二: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三)第三系列:以培养有为素养为主题的“进取有为人生”系列课程

模块一: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模块二: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等。

二、课程实施

(一)选课

学校在学期开学后一周,公布每个年级拟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及授课教师名单,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名学生可选报2门课程,分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

(二)排课

教师发展中心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一周后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排在每周五的第七、八节(2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三)上课

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四)考核

每一课程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考核,并向教师发展中心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个人成长档案。

三、课程评价

(一)课程方案评价指标

1.课程开发目的、意义:与国家、地方课程有密切联系;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有现实意义;课程宗旨较好地体现了现代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有切实帮助。

2.课程目标的确立:目标明确、清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能够考虑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3.课程内容的编制: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编排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新科技、新观点、新方法含量高;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二)对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指标

1.指导思想: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2.目标内容: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3.指导过程: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善于设疑激趣;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设计训练针对性强,方法灵活、生动。

4.教师素质: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5.教学效果: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收获较大;全体学生都有收获,掌握学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三)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

1.学时成绩(C),即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出勤率低于60%无成绩;超过90%可计满分。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课业成绩(P),即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占学业总成绩的40%。

3.结业成绩(K),即课程结业成绩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此外,课程管理也很重要。课程管理部门是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都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按制度来组织进行。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