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 李冬梅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所在,为我们努力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古诗词是厚植家国情怀最好的素材,因为它们是诗人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时代发展所创作的,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因此,古诗词教学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专设爱国主题单元,并安排相应的古典诗词。三年级上册围绕爱祖国的壮美山河,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年级下册围绕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安排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年级上册围绕责任与担当,安排了《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五年级上册围绕爱国是一种深沉的情怀,安排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五年级下册围绕爱国的铿锵誓言,安排了《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六年级下册围绕丹心永存,安排了《马诗》《石灰吟》《竹石》。如何在这些古诗词的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家国情怀

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朝代的更迭与世事的变迁,许多诗歌都是诗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如果学生从现实背景出发,难以对诗歌内容产生共鸣,也无法体会到诗歌中传递出的思想价值和家国情怀。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适时地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对诗歌内容进行解读,融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出塞》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保卫边疆的战士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历史上的边关、名将等资料,分享感受。在学生理解诗意之后,我又向学生呈现了《长津湖》的视频片段和在中印边境冲突事件中牺牲的河南小伙王焯冉、肖思远的照片,学生都沉默了,有的还流下了眼泪。此时,我播放《祖国不会忘记》的音乐创设情境,引读历代爱国诗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王昌龄的慨叹;“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是徐锡麟的壮怀;“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是陈毅的豪情。跨越千年的明月,照耀着古今一致的爱国心,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知人论世,榜样激励,树立家国情怀

许多爱国诗人,自身也为报效国家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因此,古诗词教学还可以从作者本身出发,通过对诗人一组诗的学习,丰富对诗人的认知。再借助诗人高大的形象为学生树立爱国榜样,坚定学生的报国志向,让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读书的坚定信念。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诗时,将作者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为补充,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一位文武双全、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仁人志士形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走在夏夜的乡间小道上,闻着阵阵稻花香,听着阵阵蛙鸣,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景感到欣喜。词人忘却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却企盼着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辛弃疾又是一位壮志未酬的英雄。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是一位有着二十年战争生活经历的将领。在他出生时,家乡已为金兵所占,无数百姓家破人亡,为此他多次上书朝廷,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舞士气,以恢复中原。但是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朝廷采纳,并受到主降派的打击。辛弃疾命运多舛、备受排挤,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再如学习《示儿》一诗时,我将作者的《卜算子·咏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为辅助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陆游不仅洁身自好,而且投身抗金、为国雪耻的壮志老而弥坚。这种爱国精神深深打动了学生,更激发了他们阅读陆游诗歌的兴趣。

三、实践拓展,情感体验,厚植家国情怀

单看每一首诗词,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合理串联,便可结成一串美丽的项链。通过主题诵读、趣味书法、趣味演诗等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厚植家国情怀。

古诗词文字凝练,意蕴优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于诵读中把握诗词节奏,感受诗词独特的音韵和意境美。例如以“走近李白”“走近苏轼”等为主题,精心编排诗人的作品,采用配乐朗读、师生对读、集体齐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可为古诗词配上优美的旋律,寓学于乐,课堂上师生共同吟唱,别有一番意韵。通过这样的主题诵读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无穷的魅力,产生了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也可以把古诗词的学习与书法融合,品鉴、创作诗词书法作品,让学生沉浸在祖国灿烂的文化中。还可以将那些叙事性强、有一定情节、适合进行角色表演的古诗词改编成剧本,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有机结合,创新古诗词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深入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