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文化 培养博雅少年

作者: 李亚锋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贴近初中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为目标,围绕人文主题选择课文,旨在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花团锦簇的三重境界。

“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列子》《礼记》《史记》等经典,屈原、诸葛亮、“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范仲淹、辛弃疾、宋濂、梁启超等文化名家,都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滋养。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强化文化性、实践性。熟读古文名篇,熟背古诗词,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

爱国情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许多文人墨客把它呈现于作品中。例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陆游临终不忘交代家人,国家统一后要到他的坟前告祭;岳飞在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以表心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浩气长存,感人至深。

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些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在端午节、国庆节等有代表性的节日,举办“古韵今声”古典诗词诵读活动、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中华赞”诗词大赛,让诵读经典蔚然成风,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活动,会在学生心中种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种子,使他们养成关心国家、关心时事的习惯,培植家国情怀,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它必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坚定青少年的“四个自信”。

“不学礼,无以立”,“知礼而好学”。学校要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礼仪教育,建立“立德树人”德育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让立德树人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近年来,我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给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以展示的机会和舞台,比如经典诵读、国学情景剧、历史剧、课本剧、诗词大赛等。我们还定期举办国学演讲、国学擂台赛、经典咏流传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诵、吟、演、唱等形式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优秀文化的思想精髓入脑入心,让学生每天“听”经典、“看”经典,经常“演”经典,随时践行经典。另外,我校也重视家校共育,努力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家校联手开展“我陪父母读经典”“家校共读一本经典读物”活动,还有举办“良好行为习惯共同评价”活动等,让学生把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人争做博雅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