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课后习题 落实语文要素
作者: 宫海燕统编教材把“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导读、课后习题、语文园地和习作中。但在小学低段,因为没有安排单元导读,语文要素主要是通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方式隐性渗透。课后习题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要素掌握与否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后习题,准确提炼其中的语文要素。
一、确定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的使用,需要树立目标意识,关注目标的层递性和整组性,将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课后题紧密连接。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组关于春天的文章,有古诗、有散文、有童话。体裁不同,但课后题都指向了一个语文要素——“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根据课后练习,我们要找到课后题中隐含的语文要素,然后制定教学目标。
二、引导积累语言
统编教材每单元的课后题,都安排了《读一读,记一记》栏目。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吃水不忘挖井人》课后第二题就是读记12个词语,一字组两词;《我多想去看看》课后题安排的是读记6个短语;《一个接一个》课后安排了12个生词,同样也是一字组两词;《四个太阳》课后安排了9个词语的朗读,第一组是表示地点的词语,第二组是表示颜色的词语,第三组是描写感觉的词语。这样的编排提醒我们——要借助课后读记,完成对语言的积累,从而落实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们要设计不同的读记方式,在读读记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词句。
三、熟知编排体系
统编教材中对语文要素的落实是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的。我们要借助课后题,了解教材编排思路,系统落实语文要素。如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根据课后习题,我们可以提炼出:《彩色的梦》是让学生展开想象,仿照第2小节或者第3小节把自己想画的内容写下来,语文要素的落实重点在想象和仿写;《枫树上的喜鹊》是让学生根据情境想象,借助课文句式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沙滩上的童话》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学过的词语,根据故事开头编故事;语文园地的写话,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表示时间的词语,按顺序写话。每一个课后题各有侧重,又都围绕着单元主题要素“想象”展开。
回顾旧知,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已出现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显然,从“展开想象”到“想象画面”,再到“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语文要素的渗透是有梯度地呈现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是和之前关于“想象”这一语文要素承接和相连的,它要求学生用学过的词语写出想象的内容,既是对上册培养想象能力的巩固,又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