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堂的有效路径
作者: 王桂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当代学子成长与发展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思政课堂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将传统文化引入高中思政课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文化传承意识不足、教育资源挖掘力度不大、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度不够等,导致思政课堂文化育人成效不佳。对此,我们要采取哪些有效策略呢?
一、渗透认知与情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思政课堂中,高中思政教师队伍必须提高自身文化理论水平,在理性认知与感性态度两个维度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是“引进来”。教师应当养成自觉学习与接受传统文化的习惯,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优势,并自觉履行文化传承、宣传、教育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其中的“视野要广”“情怀要深”为教师的文化素养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政教师要积极将文化学习视作自身的常规性工作,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育人技能,切实做到“育人先育己”,以过硬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引领、启发学生。
二是“走出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如果仅依靠课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那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很可能是肤浅的、不切实际的。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深刻体验,身体力行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动人魅力,在实践中理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与传承路径,并将自身的实践认知融入思政课堂,从而让思政课有生趣、接地气。
二、融合育人与铸魂: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高中课堂思政育人的目的不仅是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还要从厚植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觉的战略高度出发,使学生坚守中国梦、铸牢中国魂,实现育人与铸魂的辩证统一。为全面落实这一要求,思政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堂的过程中要不懈探索传统文化内容在当代思政育人中的价值增长点,带领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魅力,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话语体系,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
高中思政课堂在引入传统文化时,不应将目光局限在史书、文物、古迹等器物上面,而是要深入发掘其中蕴藏的中国精神,并讲述给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中华民族的集体追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以此完善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呈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践行原理与价值导向,设计出基于传统文化的高覆盖面、强系统性的课堂教学。
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导向不应局限在应试模式内,而是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文化需求,做好文化普及工作,促使学生掌握广博精深的文化知识,又要激发学生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思想境界的动力,实现文化普及与文化提升的统一。
为此,教师在思政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将传统文化要素与当代信息相结合,提升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贴切程度,将传统文化讲到学生的心坎里,帮助学生涵养品行、提升文化素养。
三、穿插显性与隐性:设计多样性教学手段
在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高中思政课堂肩负着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动力的使命。当下的高中学生生于新世纪,成长于新时代,有着思维活跃、见识广泛、审美多元的特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再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要求。高中思政课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当代学生多元化、个性化与全面化发展的成长需求。
借助社会与网络中的显性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校园课堂、社会课堂与网络课堂三位一体的新式课堂机制。在信息技术时代,传统的教学载体不足以应对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堂所产生的冲击性,高中思政课应当充分挖掘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新媒体平台等载体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吸收不同社会活动和网络空间中的文化资源,结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打造出社会、网络与校园互联互通、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实验基地。
利用隐性教育手段,创造交流互助、协作共进的良好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大环境中产生情感共鸣与思维凝聚力。具体而言,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传统文化现象与学生一起讨论、辨析,利用生活化、情感化与现代化的话语强化师生共有文化认识与文化情感。也可以引导学生讲述他们感兴趣的时事政治、热点资讯或社会要闻,梳理这些时政信息的文化脉络,并对其进行解读、归因,循循善诱地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习积极性,强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高中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核心目标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针对当前高中思政理论课在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高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将思政课程的政治性与传统文化的学理性有机融合,为高中学生带来理念革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理论课教学。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本土红色文化融合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YB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