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批注 会阅读
作者: 张喜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所谓批注,是把在阅读中的疑问、感受、启示、评价等写在文章空白处的一种阅读方法,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有力抓手。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即以“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语文要素的形式呈现了这一要求,让学生边阅读边批注,并利用批注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其中《牛和鹅》一文,主要讲了“我”对牛和鹅态度的变化,文中直观呈现了五处批注,让学生认识批注,引导他们学习批注的方法。
笔者在此以《牛和鹅》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下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批注式阅读的方法,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再读课文,认识批注
《牛和鹅》一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篇幅较长,共15个自然段。在上节课带领学生巩固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再读课文,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总结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五处批注文字,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和同学交流。”然后,笔者让学生边读文本,边思考作批注的不同角度。例如,“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是对文中内容的批注,主要针对的是文中“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段内容。学生经过探讨,得出此批注是对文中有疑问地方所作批注。之后,学生又结合文本对其他四处批注作了深入探讨,并进行了以下梳理。(如下页表)
二、立足文本,学会批注
依托课文,学生明确了作批注的不同角度,笔者又让学生尝试在文中五个批注的地方重新作批注。提醒学生除了在疑问处、启发处、体会处作批注,还可以在联想和想象处、对主人公的评论处、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处作批注。
学生认真读起来,并在有感触的地方重新作批注。有学生在第三处批注:“这真是太解气了。”笔者相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批注和之前的批注有何不同?‘太解气’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有学生在第五处批注:“老公鹅太厉害了!一连串的动词好有画面感啊!看来准确的动词连用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处批注运用了“写法简析+阅读体会”的方法,说明学生对批注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针对部分学生批注写得不规范的问题,笔者提醒他们:“在作批注时,字体适当,以比课文的字略小为宜;可以在文旁的空白处作批注;表达要精练。”然后,笔者让学生以第五段“我们被鹅追赶、袭击的情景”为例,尝试边阅读边在有感想、有体会、有疑问、有启发的地方作批注,以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迁移运用,自主批注
在引领学生学完课文,学习了批注的方法后,笔者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牛》这篇文章,让学生在有疑问的地方、受启发的地方、觉得精彩的地方作批注,留下阅读的痕迹。在阅读前,笔者提示学生关注以下问题。
1.读了文章,你有哪些地方看不懂?
2.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你有什么感受?
3.联系文中长工的话,再找出对牛眼睛前后的描写,你认为作者对待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哪些句子对你有启发?
结合提示,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并做好批注,巩固了批注方法。
通过“认知—学习—迁移”的过程,对学生批注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相信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会自觉使用批注记录阅读感悟与收获,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能力。